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发生后,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统区的燃料供应日趋紧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仅剩的一条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亦被日军完全阻断,国统区的燃料供应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酒精作为一种重要的燃料,在抗战时期的军工、动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酒精工业因此倍受国民政府关注。四川系战时大后方糖料酒精工业的主要基地,酒精工业一度繁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统区所需动力燃料的匮乏,但因战时经济管理不善等原因,1943年后四川酒精业即呈现出急剧衰退态势。  相似文献   

2.
战时纺织关系着军需民用,在整个战时工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紧张,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在优越自然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战时沿海纺织工业工业、人口西迁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等条件下,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纺织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主要工业生产区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大城市及通商口岸地带,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各省因长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加之交通阻塞和旧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性的特点,致使大后方各省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我国东南沿海沿江的工业发达地区相继沦入敌手,中国面临经济动摇,国库空虚的危险境地。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明令迁都重庆.以此为契机,大后方各省民族工业得到一次短暂跳跃式发展,出现了大后方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37一1941).对于这一时期大后方民族工业…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的开发与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大后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西作为大后方的重要省区,为满足战时军粮民食之需,对农业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开发,使战时广西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工业与有限的机器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坚持长期抗战,提升鄂西、湘西山区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突出作用,从而成为大后方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抗战军兴,东南沿海富泽之地尽失,大量的工商企业以及学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广西的现代工业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战时需求的大增,要求作为后方的广西开发富力,不仅在农业、医疗卫生上为当地及抗战提供支持,在工业上则更为紧迫.现代工业及其他的发展,使得广西原有的生产方式、技术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工农商各业和战时对技术人员的迫切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广西当局的推动下,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战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部分地满足了当时和战后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和广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考查战时广西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特点、成效,无疑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国都西迁,中国东、中部各类金融机构亦相继迁移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形成了重庆、昆明、成都、桂林、贵阳、西安、兰州等不同层级的金融核心区,并建构起以国家行局为核心,省(县)地方银行与商业银行为两翼,农村金融网为基层的大后方金融网,极大地推动了战时大后方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坚持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战中的1938-1943年堪称近代江西工业化的“黄金时期”:此时期江西近代工业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此前和此后各个时期,并初步形成了轻、重工业齐全的工业布局,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国计民生作出了贡献,这股战时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得益于四个条件:抗战的特殊环境;政府当局的倡导;江西丰富的原材料;民营企业家的踊跃投资。  相似文献   

13.
“大后方电影”是中国电影史“战时中国电影”时段的主导性维面。作为相对复杂的电影历史现象,“大后方电影”研究应该确立动态通连的观照态度,侧重针对官营电影体系的建立、电影创作和电影化建设几个重点维面,注目于内在联系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理清复杂交错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代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本文通过对战时戏剧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切入为纬,对战时大后方戏剧的繁盛局面作一全面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实力,并建设后方新工业基地,沿海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在工人阶级、爱国资本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搬迁工作从1937年8月开始,到1940年基本结束。民族工业内迁对于充实战时经济力量,建立大后方新工业区的基础,改变中国工业布局,推动西南西北经济开发,促进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壮大后方的抗日民主力量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推动大后方工矿内迁和发展,对大后方工矿业发展起过若干有益的作用。就本质上而言,四联总处的战时工矿贷款政策也含有向商业资本合流和转化的趋向,且是一治标之策,因而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众多的美术团体、院校和美术家,迁徙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使大后方成为战时美术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一局面的形成,不仅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美术家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创作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特别是中共南方局对抗日美术运动的关注与支持,为美术的繁荣营造了必要的政治氛围。美术家们在救亡旗帜的引导下,创作热情高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1937年抗战爆发后,昆明成为大后方物资与人员流动的重要枢纽。战时状态下,人员与物资运输的压力空前增加,滇池水运因此由日常体系向战时体系转变。以传统运输方式为主的滇池水运不仅有效补充了国际运输通道所不能覆盖的民用物资运输,还及时疏散了昆明市内的内迁人员。战时滇池水运的繁荣是临事性应对下运输模式回归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不仅是革命时期中共实力壮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形象得到正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中国各党派团结御侮之象征,国内政治风向演化之坐标,也是中共在大后方公开活动及形塑自身政治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成立及运转过程中,形塑了团结抗日的支持与合作者、反对投降与分裂的抗争者、民主政治与发展的引领者等多重形象。透视国民参政会与中共在大后方形象变迁的关联,为理解战时中共战略政略演变及中共何以壮大提供了一面参考棱镜。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