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乃香同志《究竟是谁“神游故国”》一文,认为苏轼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士性是一位走在国际地理学前列的人文地理学开山祖师。追踪他二十多年的旅游足迹,研究他的为学从政生平,不难发现,王士性与前代、当代著名旅行家的最大区别和独特之处是,他的行走天下既跟仕宦生涯紧密结合,又与学术研究息息相关;既不时发出治政感慨,又常常作些科学报告。巡视与旅游,治政与学术,奏疏与诗文,相辅相成,互为增益,成为我国历史上集思想家、科学家、旅行家于一身的第一人。他的著作以《广志绎》为代表,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民本思想、人文地理科学理论、玩转九州游圣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似乎没有门槛,只要愿意,谁都能去。有钱就富游,没钱就穷游;有时间就远游,没时间就近游。奇怪的是绝大部分人游着游着,就成一个“姿式”——上车睡觉,停车撒尿,见庙烧香,见景拍照。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不会旅游,事实上真的不会。旅游可是一门大学问,同是旅游,你看人家是怎么玩的!徐霞客就很会游,他“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记录观察到的各种人文、地理、动植物  相似文献   

5.
屈赋中诗人除运用虚拟对话展开内心冲突外,还常借助铺排缤纷的“托游”来宣泄情感。“托游”源于诗人现实境遇的窘迫和情感表现的强烈需要。“托游”有三种不同形式:梦游、神游和幻游,在诗中创造了风神迥殊的境界,并极大地启迪了后世诗人的抒情诗思。  相似文献   

6.
“高棱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产品。近年来暑假期间“高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高校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高校游”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尚需协调和完善。文章在分析“高枝游”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高校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历来被推为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游。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逍遥”。何谓“逍遥”呢?尽管历代庄子注家解释不一,但对逍遥的自由自在、无所依托本质是毫无异义的。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一词除了用作文题外,还有一次在文末出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该是超乎寻常意义的“心游”、“神游”了。“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  相似文献   

8.
以陆机的“心游万仞(《文赋》)、刘勰的“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游》)等论述为代表的“神游”论,是我国古代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本文拟对神游论的哲学意蕴、美学内涵及其在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试作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浅论王士性的旅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性的旅游观主要由旅游广游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三者构成。旅游广游观是其旅游观的思想基础;旅游智育观是其旅游观的核心;旅游美育观是其旅游观的升华,三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王士性独特的旅游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与徐霞客同时代的一位杰出地理学家 ,王士性曾宦于云南 ,在集其地理学思想之大成的《广志绎》中对滇云史地的考究最详。但学界对王士性在滇的情况研究甚少 ,本文透过王士性对滇云史地的考究 ,试图勾勒出王士性在滇的行迹 ,并得出三个结论 :1、王士性关于云南史地的记载和考究是可信的 ,为明代中后期云南社会生活和地理事象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2、王士性与云南是王士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更全面地评价王士性对地理学的贡献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3、王士性是历史文化名人 ,王士性与云南研究有助于云南的文化旅游开发和文化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一种新型的国际交往方式——中国近代出境旅游诞生。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中,以王韬于1867~1870年间的欧洲之旅最为典型。一方面是他的出游观光,体现了传统旅游活动的特点;一方面是他的思想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影响。旅游中的收获,使他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使他的旅游活动升华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途径之一。从其旅游活动的积极意义来看,王韬的欧洲之旅开创了中国近代出境旅游活动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从"望洋兴叹"看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倡它。  相似文献   

13.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对郑振铎、孙楷第、马廉、王重民和刘修业等在“前《型世言》研究”中的书名、内容、篇数、章回之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书贾出版《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本时,用源自《型世言》的篇章,有的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2.《型世言》是1987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的。出版后在中国的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展开了《型世言》研究的新纪元。3.中、韩、日各国研究者在学术会上或出版物中的论见,超出陈庆浩在《型世言》台湾刊影印本的《导言》和本人的文论者甚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带来了旅游消费观念的悄然变化,由此引发的知性导游需求也越来越为旅游界所关注。文章透过导游人员素质已趋向“高知化”的现象,阐明开展“知性旅游”需要“知性导游”,并通过对国内外“知性导游”发展与需求现状以及我国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结构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导游队伍建设中的弊端,提出了我国“知性导游”队伍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西湖酬唱诗与从驾酬唱诗构成了史浩的酬唱诗两个主要方面。前者基于西湖胜景,反映了史浩的览胜之情;部分作于节日的,在体物写景上多和旭祥瑞,抒情命意上则雍正和雅,体现了与休沐制度的关系;而西湖学官诗社与省官的酬唱风气也对此创作有莫大影响。后者作于从宋高宗亲征途中,史浩借助眼前之景、往昔之事与此刻之势的转换,表达了兴亡之感、颂圣之意与功名之想,显见昂扬之情、豪迈之气与浑成之风。就意义而言,这些酬唱诗的创作活动扩大了史浩的交际范围,使其在与同僚友朋的切磋砥砺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见解,对其后来执政、施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