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破读”不同于“读破”。“读破”是一种朗读错误 ,“破读”则是一种先将原文语言作一些临时性改变(或调 ,或换 ,或删 ,或改 ) ,然后与原文作比较品读 ,最终达到理解原文目的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 ,尤其适用于那种语言凝练、语意隐蔽的文章 ,如《散步》。下面我们就来破读这篇  相似文献   

2.
“读破”又称“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由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读破”。这种现象在古书中是很普遍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常出现。因此,了解一些读破知识对我们辨析词义,加深对古书的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王德山 《学语文》2004,(2):46-46
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是三种异读情况之一。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具体说来,又分三种类型。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w偄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  相似文献   

4.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破读是读古书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许多字在古代有破读音,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存在了。这些破读是怎样消亡的?很少有人论及。北京大学郭锡良等所编的《古代汉语》在谈到破读消亡时指出:古书里注明的破读有许多没有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有原因的。“有的破读是随着破读义不再在口语里使用而消失了。例如‘麾’字,本义是指挥作战的旗子,《墨子·号令》;‘城上以麾指之,’读平声huī;用作动词,麾动、指挥,《楚辞·离骚》: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兼表音义的文字,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对于绝大多数汉字来说,其音和义都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会发现,有少数字如果按它的一般固定读者去读,其意义就讲不通,因此必须改变读者,这在古文中叫做“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博鸡  相似文献   

7.
四、“素读”有量日日清 我给一个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的规划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教书     
<正>教书的人不读书怎么教书?但确实有一些教师不读书却在教书。"书"有两种,形而下意义的书是有形的书、有字的书;形而上意义的书则是无形的书、无字的书。对师生而言,有字的书即指教材,也包括一切课外读物;无字的书则是社会现实、宇宙人生。"教书"不仅要教学生读第一种书,更要教学生读第二种书。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习的方法、考试做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有求知热情,能够主动探索未  相似文献   

9.
“文无定法”说的是作文之法太多,不一而足。具体到某一篇文章该用哪种方法则完全因人、因时、固体裁、因题材而定,千万不可“一以贯之”。然而,古今中外,大家高手也好,初习写作者也罢,提笔写作之前,大概都必然炼好“三个基本功”。 第—个基本功就是“读”。读书读报读文章。读,“可以充实学问增长见识”(梁实秋语),大诗人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不仅要多读,更要反复地读,直至把书读破。真的要读破吗?真的要读万卷吗?不是的。读要以喜爱为前提。读书如果成了一种负担,则索然寡味,是很难有益处的。读还要以读懂读透为目的。读了万卷百万卷,不理解书中的含义,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行;只读了两卷三卷就能大彻大悟未尚不可。读更要能从  相似文献   

10.
“通假”与“破读”是文言文中的两种异读现象。一般来说,它们都要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都有音随义转的读音变化。正因为如此,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对这二者分辨不清,迷惑不解。其实,只要大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特点,要区别它们也并不是很难。  相似文献   

11.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二分”经清末学者梁启超把每天读的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精…  相似文献   

12.
正树叶图例画松针木叶之类,虽短至一二分,亦必以肘为进退,腕随之,指不动若书者,画必工,即此理也。不工书者,不能悬腕运臂,但以指挑拨,笔力薄弱,画无蕴藏。《芥子园画传—树谱》根据各种树叶的生长结构和形态,将点叶法列为29种,如介字点、个字点、梧桐点、大小混点等。画的时候要注意组叶的聚散关系,以及笔墨的浓淡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王晶 《现代语文》2013,(7):36+161
有学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应读为"yī",否则有误导"揖"同"胥"之嫌。我们认为,这里的"揖"字还是应读为"xū","揖"是"胥"字之误,这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篇主角:左宗棠神奇咒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行动故事:1.读有用的书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十几岁时先后失去父母,贫困的生活锻炼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书没有标点,读书时如果断句错误,把上一句末了的字连到下一句读,或者把下一句开头的字连到上一句读,叫做“读破句”。现在的书都有标点,像古人那样的读破句现象一般是不至于发生了。但是,小学生因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处理不当而把句子读破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影响语意的表达。因此有必要对读破句现象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付绍清 《学语文》2021,(1):50-52
高考小说复习是一块“硬骨头”,要“啃”出质量,就要找对门路、练好“记、读、用、答”四字经。从“记什么”“怎么记”这两个维度记住“两个点”,练好“记”字经;从细读文本和辨明题干着力读破“两重门”,练好“读”字经;通过解密高考题、巧用练习题活用“两道题”,练好“用”字经;依照明要求、循规律、答规范的要求奏好“三部曲”,练好“答”字经。这样就能达到复习高效、能力提高和素养高升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语文教材一增再增,不少语文老师叫苦不迭:教材多、课时少、教不完……怎么办?有人主张,只“观大略”,别“读破书”。于是,无论自读课、讲读课,一律用导读法,作点提示,把重点点一点就算完事。该背的也不强调背了,匆匆忙忙赶进度,这种偏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礼记音》补校许建平斯2053背唐写本《礼记者》,是南北朝时的一种音义著作。①残卷之音切,有以本字之音切破读经注原文者;有因经本不同,收异音而不列异文,致音与字不相合者;有兼收一字之异音者;有因传抄而致讹者;有为方言音者;等等。若不精加枝勘,难免成为...  相似文献   

19.
谈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苦读六年英语,12册书,将近200篇课,外加大于四、五倍的阅读材料,虽不能读破万卷,但读破近千篇不能说没有吧。但到头来还是缺少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语感。  相似文献   

20.
谈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苦读六年英语,12册书,将近200篇课文,外加大于四、五倍的阅读材料,虽不能读破万卷,但读破近千篇不能说没有吧。但到头来还是缺少了一样最基本的东西——语感。语感(language sense)是什么?语感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语言表现的一种敏锐的反应,是在阅读语言过程中不断进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比如,有人讲故事:“从前有个皇帝……”,你听到后会由语感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