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情情 《知识窗》2023,(11):33-35
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学自河西地区纳入中原版图之初,便通过多条途径在当地广泛传播。基于此,文章论述汉代儒学在河西地区传播的途径,包括以皇帝诏令文书为载体在河西地区传播,经由士人群体在河西地区传播,经由河西世家大族传播,经由学校教化传播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礼记·中雍》)“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道思想。儒学注重诚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路》)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实际是介乎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一种道德原则。在“义”“利”问题上,孔子并不要求人们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而是教导人们要以义为准绳,见利思义,在利益面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 ,我国北方冬天大地上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气候异常寒冷 ,人们除了围炉烤火取暖以外 ,夜间就是睡在用柴火烧热的土坑上。假如住在没有土坑的房子里 ,被褥冰冷 ,简直无法使人进入梦乡。因此 ,汉代著名发明家、长安人丁缓 (公元 1 80— ?)发明了一种既可薰香衣服 ,又可作卧褥取暖用的“薰香球”,俗称“被中香炉”或“被中香球”。这在古籍《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长安巧工”丁缓“作卧褥香炉 ,一名被中香炉 ,本出房风 ,其法后绝 ,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 ,而炉体平 ,可置之被褥 ,故以为名”的记载。鉴于“被中香球”是人们在…  相似文献   

4.
刘书龙 《知识窗》2008,(10):7-7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刘曼 《科教文汇》2009,(9):211-212
辞与赋实则是两种文学体裁。辞,印楚辞。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①至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题名《楚辞》,故此后,楚辞既是一部诗歌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赋作为文体的名称始见于《荀子·赋篇》。至汉代却出现辞赋不分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②盖因两者之问具有较大的相似度所致。而从汉代赋家们的创作作品中即可以看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本文拟从思想上来说明汉代赋家对楚辞的承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商周时代,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札、乐、射、御、书、教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墨、孟、苟等又开创了“私学”。伴随“私学”的兴起,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形成。《礼记·学记》、《礼记·大学》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到西汉,汉武帝开创太学,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两汉教育,包括官学、私学,都以儒学经典为教材,虽然经师们困派别和师法不同,讲授内容大相径庭,但对于教育的主张,却在“明经修行”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自由学术的初始形态是诸子之学,其母体,则是西周时代的王官之学。官学蕴育子学。官学向子学的转换,直接和关键的因素是孔子对官学的整理传述。因此,孔子是子学的创立者,是古代学术第一家。不存在老子先于孔子的逻辑现由。  相似文献   

8.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46年8月由意大利主教会创办,始称“博济医院”,1951年12月由湘潭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湘潭市立医院”位于市中心区白马湖畔,与齐白石纪念馆毗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一所有50年历史的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二甲医院”。  相似文献   

9.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10.
中國地理學會創始於民國廿二年,時國内新地理學方在萌芽,國内重要大學,如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均已設有專門之地理學系,清華大學亦設有地學系,以地理與地質合爲一系。過去之地理學,一般多視爲文科科目,大學中之地理多與歷史合設一系,自地理在大學中獨立成系,且改設於理學院後,於是新地理學,亦即科學的地理學,方有確立之基礎,而步入正確之軌道。顧名思義,地理學之名稱,原示研究“地”理之學問,地為無機體,則此研究“地”理之學問,當然屬於自然科學之範疇,而不屬於人文科學之範疇,此事之至顯然者。  相似文献   

11.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吴非  张静 《科技风》2011,(12):222
自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始,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便愈加明显;自汉武帝废百家尊儒术,对礼乐的进一步确立成为治国、立国的重要举措。从礼乐之始的礼制建筑,到规模宏大的都城宫殿,都深深烙上礼乐文化的印记。本文从礼为秩序,乐为融合,礼乐复合的文化角度,阐述了礼乐之始的礼制建筑与都城和宫殿建筑的礼乐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锋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260+172-260,172
古代类书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自《皇览》始,历经1600多年,至明清时达到顶峰,这期间类书从少到多,由简至繁,有广有专,可谓精彩纷呈。文章从类书的起源说起,分目录学、儒学及编撰样式三个方面阐述了类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汉代鼓吹”是汉代音乐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现象,然而对“鼓吹乐”的源头并无多少学者在意,笔者根据诗书记载,推出:鼓吹并非汉代西域传来的音乐,而是在汉以前就有的音乐种类。  相似文献   

15.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17):51-52
古时所称“足衣”,有内外之分,既指鞋,也包括袜。 汉代以前的鞋称为“屦”,是用丝、麻、草或皮等材料制成。一般百姓只能穿着草编的屦,即草鞋。草屦也作为丧服或罪人的刑服。  相似文献   

16.
乔小芬 《科教文汇》2007,(12X):205-205
由古至今中庸之道备受人们推崇,乃文人学士津津乐道之儒学瑰宝。中庸之道所言的“度”的把握问题仍值得世人仔细揣摩其中的深妙。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10,(6):57-57
“夫人”这一称呼始于周代,当时是专指诸侯王爷们的妻子的。到了汉代开始普及,举凡达官贵人、头面人物的妻子们均可享受这一尊号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随便称呼的。  相似文献   

18.
杨卓航 《科教文汇》2009,(24):248-248,268
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熊十力立足本体论,注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心外之物不是本体,,通过思维活动所获致的“共相”也不是本体;要超越语言的限度达到本体只能通过“证会”的生命体验。在本体论的基座上,熊氏构建了包含体用不二、翕辟成变、习心本心、内圣外王四方面的严密致思体系,以调和中西矛盾。调和的方法就是保存中国儒学道统,同时吸取西方的“格物之学”。至此,熊十力的哲学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合流。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易学大兴图式之学,从理气关系的定位中展示“气”的基础作用和功效,并以“气化”为核心熔铸成易学自然观的基本框架。近代易学家丁超五先生立基于宋代易学的基石之上,试图对易之本然给以穷究。他认为宋代易学关于阴阳成易之内在基因为感观之效力,是一种“气”质产生的力的作用和流行,是一种哲学的思辨和数理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优良传统,汉代是“德治”的重要时期,主要是“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武帝确立“孝治”政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汉初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经过统治者的强化,“孝治”不但成为辅助治国思想,而且有了立法。对汉代“孝治”的研究对我们提倡尊老敬老,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和“以德治国”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