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康熙的西学观,是在学习、反思和批判地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康熙对待西学的态度是:批判吸收,学以致用,凡不利于巩固统治及不适合中国国情者坚决取缔;其西学观的实质是“节取技能,禁传学术”,并大力倡导“西学中源”说。在西学观的指导下,康熙应用西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中,康熙皇帝可说是出类拔萃的一位。他的文治武功久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他对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外来学术的积极态度,在封建统治者中,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明末清初,西方文化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传入了中国,这些新奇的事物遇到了妄自尊大的传统保守意识的本能的抵触,而康熙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及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他积极倡导西学,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注并探讨了辽西蒙古贞民间存在的大量关于康熙皇帝私访当地的传说.论证这些传说并非是在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而是借助想象化、民间化的康熙形象寄托和传达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纾困解难、知恩图报、崇佛向善等生存情结.认为蒙古贞民间传说因康熙这一形象符号的介入而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和康熙皇帝是同龄人。纳兰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康熙皇帝生于同年三月,康熙皇帝比纳兰稍长几个月。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康熙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晋升为一等。在这十年里,纳兰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关系十分密切。康熙每次出外巡查,纳兰几乎无役不从,下面是有关史料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中央电视台放映了电视剧《康熙大帝·玄烨夺宫》,你想知道康熙皇帝的功过吗?请看──清圣祖(1654~1722)即爱新觉罗·玄烨。世祖第三子。清代皇帝。1661~1722年在位。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初由贵族鳌拜等专擅朝政,继续推行圈地,广...  相似文献   

6.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武功,人所共知,然而,对于他的家庭和宫廷生活,人们却了解不多。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艺术的手法将康熙皇帝这一历史形象搬上了荧屏,并对康熙皇帝的后妃及宫廷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其中慧妃作为剧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11,(9):48-49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8.
金旺 《教师博览》2006,(6):29-29
(一) 清朝康熙皇帝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诗才:  相似文献   

9.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角。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康熙帝在此特辟房舍,名南书房。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打算设置南书房时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义。”入值南书房的人员称为“南书房行走”,是从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录取的,其录取十分严格。实际上,康熙帝设置南书房,并非只是为了“讲究义”,而是把“特颁诏旨”的起草之权交给了南书房。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曾有这样一组镜头:康熙皇帝少年学习时,由其父亲——顺治皇帝的师傅(曾受顺治皇帝重托)教他学习。康熙皇帝起初学习很不认真,不愿学师傅所教的内容。于是某天清晨,他晚到了学堂一刻钟,却见师傅正跪在顺治皇帝的画像前。他惊讶地问:“师傅为何跪在  相似文献   

11.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他一生积极有为、奋发进取,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其政事之暇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解。康熙的诗歌无论是关于靖国安邦、关心民瘼、善始善终,还是关于接受新事物、反对神仙方士等,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实现一生孜孜以求的太平盛世理想。  相似文献   

12.
汤斌是清初的名臣大儒,他以诗文受知于康熙,其"彬彬典雅"的诗文可谓盛世元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亦成为康熙"右文之治"的代言人;更为重要的是,汤斌严禁淫词小说、杜绝赛会演戏等措施,不仅扭转了吴地奢靡风俗,而且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坛走向。  相似文献   

1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4.
自康熙七年春陈维崧北游京师,至康熙十一年春末离商丘,四年中陈维崧虽曾北游京师、数次往返江南,但其行踪主要在河南。这四年在陈维崧的创作生涯中相当重要,应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阶段。结合陈维崧的诗及其他献,可为该期部分词作系年。  相似文献   

15.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7.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8.
康熙在位的61年间,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面对时势变幻,他不断求索,以开阔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努力推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他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认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启用西洋历法,扶持西学在中国传播;注重西学的中用,增强国家实力与国民素质;逐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引进和重用西方科技人才,培养懂西学的本土人才,为清王朝服务,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9.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时期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宦,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陆王学者。由于李绂个人的生平经历,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于科举制度方面怀有深厚的情结,一方面极力地维护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于士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极力地反对这一制度,力图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正和改革清代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0.
康乾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是农业文明的最后光辉与资本主义的始发阶段相对峙,而农业文明还占上风的时代,乾隆的作为不可能超越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乾隆卓越地完成了历史使命.看中国历史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完全以西方的社会发展历史为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