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6.
大疑可大进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12,(10):35-35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9.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0.
“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可大进”。我国古代教育家对“问疑”重要性作了科学的论述。现代有位心理学家也说:“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但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  相似文献   

12.
李烁 《大学时代》2006,(9):99-101
本文通过利用问题发现法在函数奇偶性一节的教学,总结出了问题发现法的教学程式:“提疑、议疑、答疑、释疑、固疑、总疑”的六步教学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教学程式。  相似文献   

13.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物课堂教学设疑的切入点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设疑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本文就如何把握设疑契机,寻找设疑切入点谈几点体会。一、授课伊始设疑,引生入“境”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一求疑一释疑”为思维训练主线。授课伊始,创设疑境,设置悬念,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由疑到思,尽快入“境”。例如:讲述“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幅血友病家系调查图,据图设疑:“外公是血友病患者,而父母均正常,为什么隔代的外孙中也会有血友病患者?又为何外孙女总是正常的呢?”学生因尚未接触伴性遗传的知识,猎…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新的刺激相矛盾、不一致,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有疑,并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使得认知结构更加高级和完善,世…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以“疑”导读,提高效率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定理、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约数与倍数的意义”一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什么是倍数,什么是约数。  相似文献   

20.
“疑”作为我国几千年优秀的学习理论,历来有不少阐述.孔子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宋朝张载也主张“学则须疑”;朱熹则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