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一种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心理学与数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格式塔”是德文“Gosatdlt”的音译,与“形式”、“形状”同义,指的是被分离的整体或组织的结构。早在189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埃伦菲尔斯就在其论文《论格式塔特质》中第一次使用“格式塔”一词。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决非仅仅是乐曲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1910年夏天,德国心理学家维  相似文献   

2.
文采 《编辑学报》2022,(3):274-278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科技论文插图的编校工作进行理论阐释和实例分析。论证了科技论文插图格式塔分析的可行性,然后采用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简单原则、接近性原则和“心物场”理论对科技论文插图实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编校修改建议,以期对以往的编校实践感性描述进行心理学理论阐释,加强编辑学研究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它发展了有关视知觉的三大理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图形与背景的理论,场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视觉传播方式上与新闻摄影有着普遍性,因此将格式塔原理运用到新闻摄影研究中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视知觉原理在新闻摄影传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提出艺术应当表现"有包孕的顷刻"的美学观,而以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被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专家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则主张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运动感即"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莱辛的观点遭到了阿恩海姆的严厉反驳,他认为莱辛的论断破坏了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念。但笔者认为莱辛的观点并不像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不合理,二人的观点属于美学领域中不同角度的思考,虽存在理论上的博弈,却可在艺术创作中、于审美活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通过移植嫁接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提出用“完形思维”概念作为多媒体广告创作的指导理念.从格式塔的两个重要特征“知觉场”和“变调性”出发,阐述“完形思维”在多媒体广告创作中的运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守华 《新闻记者》2007,(10):32-34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扬子晚报自去年下半年改版以来,成功地在多次重大新闻报道战役中运用项目组机制,其运用的直接效果就是"1 1>2"。这样的项目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部门内部合作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跨部门,即时性。一个主题产生后,编委会即指定一个总责任人成立项目组,总责任人跨部门组合人员,开始对项目整体策划。整体策划中,在项目组内落实各分解子项的责任人,各责任人完成各子项后,再由总责任人负责,一直到版面进行整体组装,整体流程一贯到底,扁平高效。  相似文献   

7.
阎安 《当代传播》2003,(1):75-77
版面设计的基础是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本将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视觉的研究导入报纸的版面设计,提出从“视觉整体”、“视觉中心”、“视觉平衡”、“视觉组织”和“视觉和谐”等五个层面对报纸的版面设计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和视知觉的概念,论述了如何运用相似性、封闭性、完形性、接近性等四个完形法则来营造心理空间,在满足读者基本需要的同时兼顾了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徐璐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13-122
明斯特伯格率先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引入电影研究,为20世纪的电影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他将电影类比格式塔心理学的“似动现象实验”,探寻观众将电影提供的感官材料进行心理调适转化的过程。他所坚持的科学实验和自我观察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后世电影心理学理论研究者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格式塔美学探究了视知觉规律,是一种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以格式塔美学为研究视角,发现许多图书馆展览存在设计风格紊乱、艺术张力匮乏、形式与内容冲突等问题,分析格式塔美学在图书馆展览形式设计中应用的价值、可行性以及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处理特点,并利用图底原理、意象思维等研究图书馆展览视觉元素设计原则,认为图书馆展览应该兼顾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色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图形的具象性和意象性、形状的矫平性和增锐性、照明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伍玥  曾伟 《声屏世界》2017,(1):36-37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详细分析了黑泽明创作的影片《梦》中八个梦各自代表的含义,将梦境与他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结合,以便分析《梦》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黑泽明通过它的影片所要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类种种愚行的谴责.  相似文献   

12.
魏佳 《青年记者》2007,(20):28-28
20世纪80年代后,新闻学与其他学科日渐交融,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新闻心理学、新闻社会学、新闻伦理学等,且论著日渐丰盈。以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支,已在德国和美国成为一个势力强劲的流派,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深远。  相似文献   

13.
格式塔心理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格式塔心理美学的特点1912年,德国学者M·韦特海默(1880—1944)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这标志着格式塔心理美学在学术舞台上的正式亮相。"格式塔"可以意译为"完形",在这里的"形"既不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外形,也不是艺术理论所指的形  相似文献   

14.
视觉时代,版面的视觉效应战略已成为纸质媒体竞争的一张不可缺少的王牌。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报纸版面可以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巧妙运用,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魅力,如通过模块化实现"简约美"、通过图形实现"1+1>2"的信息增值、通过色彩达到"好看"与"易读"、通过留白营造透气的视觉空间等,有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刺激并激发其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闻专题实时性报道、汇集性与拓展性并存、强互动性、多种媒体手段融合的特性使其在舆论引导中有着独特优势,应从精心设置议程、主导舆论导向,加大"互动"力度,讲求评论技巧,培养舆论领袖和多媒体联动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网络新闻专题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阎安 《新闻界》2003,(5):51-53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是否易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眼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面。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更能感受到报纸的个性和特色。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即通过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实现一种隐性的信息传播。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视觉整体”优化格式塔心理学派有两个重要的口号,一是整体在先;一是各部分或要素之和不等于整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  相似文献   

17.
王茹侠 《新闻世界》2014,(7):174-177
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雅安地震"所制作的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弱点提出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式塔"是心理认知上的知觉整合行为,整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界定为企业的格式塔竞争行为.报业组织作为影响力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在于它是围绕"经济利益一社会控制"二元模式而实施的整合竞争.  相似文献   

19.
周蓉  李艺 《现代传播》2003,(5):105-106
一、精英文化的视知觉基础现代主义绘画是现代精英文化中的典型。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现代主义绘画的视知觉基础 ,我们发现现代主义绘画对于大众来说 ,尤其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 ,是一个坏的格式塔。从几何完形的角度来说它挑战日常视觉模式 ,既不规则也不熟悉 ,往往显得错乱而复杂 ,大众无法立刻知觉到这幅画中最主要的“结构关系” ,混乱的画面引起定向丧失 ,而找不到知觉线索就无法把握整个画面 ,因此形成几何完形压强。从意义完形的角度来说 ,它隐藏大众熟悉的日常世界 ,构造了一个塑造和挑战大众视觉理解力和发现力的陌生世界 ,…  相似文献   

20.
日新月异的网络更新使网站之间的竞争加剧,同质化问题加重。因而,网站的建设除了在内容和技术上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外,对网页的视觉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网页的视觉设计也要随之创新和改进,以改善网民浏览网页时的视觉审美体验。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