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张凯 《现代视听》2012,(6):29-32
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缺失现象伴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有新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时代的舆论审判和网络暴力等现象均与信息被媒介化有关,正确把握媒介的定位和新闻传播的原则将会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发挥积极的新闻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舆论传播原因及法律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凌 《当代传播》2011,(3):76-78,83
目前我国网络暴力舆论传播及其治理的主要难题来自于网络传播内外因素的控制与反控制冲突。随着网络普及和传播技术不断创新,网络监管部门与网络暴力舆论传播者展开了较量,表现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滥用、规范传播与恶  相似文献   

4.
吴永红 《新闻世界》2008,(9):118-119
网络如今已成为公众舆论的“集散地”。而网络信息传播的高度自由和匿名性的特点滋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暴力,“舆论绑架”就是其一。本文主张通过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自律,保证社会公权的行使与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达到促进网络信息自由传播的发展,使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网络媒体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运用,网络空间逐渐成为重要的舆论场域。一方面,网络传播拥有的优势传播特性使之成为突破时空屏障的强信息交流平台,被认为是消灭信息壁垒和传播盲点的利器;另一方面,在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舆论因素的复杂性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舆论混沌和网络传播失实现象泛滥,而网络群氓现象便是其中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艾萍  吴余 《东南传播》2011,(10):49-51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主体的大众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自发性、匿名性、盲从性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试图从网络自律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促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更加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为媒体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的角落滋长。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媒体与网络暴力事件相互作用,在一个不断循环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自媒体以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造成了重要影响。自媒体行为在传播上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大,且管理更不容易。因此,根据自媒体行为的特征,应对网络暴力不仅要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制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媒体构成群体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舆论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舆论也开始进走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隐私权和正常的生活。加快对网络暴力舆论特点和成因的研究,有利加强对网络暴力舆论的控制、监督和引导,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杜洁 《东南传播》2018,(5):64-67
一直以来,医患矛盾由于其社会敏感度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公共议题.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用户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力量支撑.移动化、交互性的新媒体在网络社区构建了新的传播格局,其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营造了新的舆论影响.大众对舆论双方的权力围观成为了新媒体网络社群舆论事件的传播内核,促使舆论场成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并且形成了三级推进机制.提高用户的舆论理性围观意识,避免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的出现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网络舆情传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赵娟 《新闻世界》2010,(12):120-121
近年来,随着危机事件频发,网络在危机传播与危机解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舆论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网络舆论也存在着“失范”现象。本文主要对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优势与失范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危机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暴力是伴随着网络普及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模式,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螺旋"模式,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元宇宙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存在跨时空性、虚实互补性两大特征,提供了具身传播、沉浸式体验和认知改变的可能性;闭环循环的传播机制,具有开放、交融、累加三种特征。在此传播过程中仍存在着舆论主体的非理性、对人物类舆论客体的隐私侵犯、舆论信息冗杂、公共传播资源浪费、深化刻板印象与偏见的潜在风险,值得未来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社会舆论的发布途径日益多样化,信息传播迅速,新闻舆论更加自由,然而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些虚假的新闻信息会误导社会舆论,从而产生跟风效应,出现道德绑架现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网络新闻舆论。本文就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对策做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由此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此起彼伏,当这种虚拟暴力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时,另一种由此引发的更加难以遏制的暴力现象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由此引起的现实暴力,这种由虚拟到现实的演变过程极大地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成为网络监管的"主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也引发了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本研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中名人的道德绑架事件进行调查,并从信源、编码、释码、译码、受众与反馈几个方面对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