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居瑰宝福建南靖土楼的建筑美学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价值和文化内蕴上,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其传统建筑造型、功能和独特的风格上。它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积淀,对我们研究、保护和开发土楼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川羌族建筑重建的过程中,对继续葆有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仍显不足。本文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羌族传统建筑和灾后重建建筑的差异,对羌族建筑进行美学重构,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保护羌族传统建筑原生态审美风格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为理论基础,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尺度等美学角度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化形象,各地域文化所映射的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所划分的7大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从地域文化背景剖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特征,从中反映出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塔,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中印文化的互动而生。中国佛塔主要体现在三大地域:一是汉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互动而产生;二是藏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藏文化的互动而出现;三是云南佛塔,特别是滇南佛塔,主要是东南亚文化与中国傣族文化的互动而形成。中国三大地域的佛塔,在跨文化的互动中,都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在佛塔这一建筑形态上,进行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观念内容的重构,使佛塔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三大地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佛塔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8.
泉州土楼有着丰富的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与号称“土楼王国”的永定土楼不同,泉州土楼在建筑成因、居住模式及建筑形制上与永定土楼有很大区别.泉州土楼群是闽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和佐证,是土楼主人的“自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土楼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文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土楼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岭南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之美,其设计不仅独具美感,更体现了大众性、务实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兼容性的特征。骑楼不仅是建筑形式,更是岭南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潜在的社会美育价值。其美育价值包括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审美品味和激发文化认同。通过举办骑楼文化审美主题活动、引导文化产品审美消费趋势,以及创设虚实结合的审美情境,可更好地发挥岭南骑楼的美育价值,推动岭南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体,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建筑图像与建筑设计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通感式联系。以建筑空间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油画为例,研究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认为建筑功能性空间及其传达的建筑美学价值,依然应当作为当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及前提。美术建筑图像带来的若干启示,既重新肯定了作为建筑第一要义的功能性属性,又强调了莅临空间的人的感受的存在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游戏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影响不断扩大,于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呈日渐增长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本文分别从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种综合艺术三个方面来阐述它所具有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埙的历史沿革、音阶形态、制作程序以及演变技巧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这个久远话题的发展轨迹,同时还从美学角度说明了埙与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部分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直觉性的味感美学 ,其影响相当深远。本文试图从“味”嬗变为实味、虚味、无味三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来分别探讨其整一性、模糊性、繁杂性、误导性、趋一性、共通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评价问题 ,文论界的分歧很大。以往的评论大多囿于狭隘的技术分析 ,忽视了新时期先锋小说从观念到手法得以全面创新的西方感性学 (主要是丑学 )的显在和潜在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感性学的理论高度对新时期先锋小说进行重新定位 ,以期找出先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动力 ,及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感性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剧本的形成过程、悲剧结局与喜剧(大团圆)结局之辩;具有日常生活叙事特点的剧情及由这种叙事特点造成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学通常被视作哲学学科本有、自明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这一观念使美学局限为一个具体事域的学科。本论通过对美学现代开端的考察,在其思想的形成道路中透视美学与现代思想的勾联,揭示美学所开启的思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和”的关注与表现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的观照,这种观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具备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进而对当今的中国音乐研究与表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观点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原因即在于这是他"自己"的理论。"人生的艺术化"表面看来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它却牵系着朱光潜的美学探索,潜含着一种美学精神,中国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构成了这种精神的诗性底蕴。朱光潜常以庄子"鱼相与忘于江湖"的说法来描述艺术化的人生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又可以庄子"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无我"、"化"的意念进行具体的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