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终身无悔     
终身无悔陈荣安“昨天·今天·明天”本期与您见面了。这个栏目专请成教岗位上卸任或即将卸任的专家、学者、领导、教师,把他们成教工教的经历、感受、体会写成回忆文章,由我们虔诚编辑起来,以串起成教历史的光环,照耀今天乃至未来。本期奉献给您的文章题目是《终身无...  相似文献   

2.
《河南教育》2010,(2):53-53
《教师自述》是一个让普通教师倾诉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吐露心声的栏目,初涉教育行业的您有什么新鲜感受?为师多年的您有什么快乐与悲伤?  相似文献   

3.
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民办学校,虽然,它在我国的教育大厦中只是十之一二,但是,幼芽必然长成参天大树。和任何成长中的事物一样,它需要扶持,需要矫正。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民办学校的老师,虽然,他们在我国的教师群体中只是“少数派”,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他们是一群孤独的“教育打工者”,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倾吐。  相似文献   

4.
教师几乎天天与讲台为伴,将学生作为听众,“宣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因此,教师似乎拥有最大的话语空间。但是,走进一些教师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文化”。相当多的教师感受到,他们在与自己日常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话语,在漫天的“声讨”声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去意彷徨     
魏智渊 《师道》2004,(1):10
秋天的某一个早晨,当我在电脑前整理自己的来稿邮箱时,我突然发现,很多熟悉的教师作者已经换了学校。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出走。记得自己曾编辑过一篇文章,名为《出走与精神有关》,而我所熟悉的他们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于是,我想起一句话——为梦出走。他们的梦,不乏现实的无奈,才情的落寞,生活的辛酸,甚至是无法言说的苦难,出走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然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有关,因此,为梦出走更多了一些人文的坚持与理想的浪漫。出走还因为年轻,年轻人身无长物,心却拥有世界,让我们真诚地为青春举杯,为梦想祝福。为远行者道一声:一路珍重。  相似文献   

6.
三问奚亚英     
1本刊记者:武进地处苏南发达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物质生活相对优越,这也使一些教师失去了向前向上的动力,有的甚至迷失了自我。但是走进湖小,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充满着活力,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校长,您是如何使这些  相似文献   

7.
对于杂志的老读者来说《,好习惯·好人生》栏目并不陌生。为什么我们又恢复了这个栏目呢?因为我们发现好习惯是与人的一生长相伴的,永远都会有话题,真的是“说它千遍也不烦”。现在复出的这个栏目,我们更关注父母、教师们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好方法,更关注孩子们自己的感受。您有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别忘了写下来投给我们。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栏目特推出“教师维权专题”系列文章。我国的教师有一千多万人,他们除了与普通公民一样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之外,与其负有的多项法定义务相对等的,他们亦享有法定的多种权利。然而,教师维权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中,由于行政机关与学校不依法行政或不按法定程序办事而造成的教师权利受侵犯,尤为令人担忧。本专题将关注的视角集中于教师的民主管理权、受聘权、获取报酬待遇权、人身权、维权渠道等方面,希望既能向广大教师“普权利之法”,使他们了解自己有何权利,如何维权;又能向行政机关和学校“普义务之法”,使他们了解不依法行政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本专题诚邀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请把您的维权故事通过电子邮件或读者热线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人分享您的经验,思考您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所初中,我听着几位仅有几个月教龄的新教师聊着“为师”的感受。一位说:“蛮开心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主动与我说话时,直觉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一位接着又说:“那些学生可喜欢我们了,只要他们知道双休日我们住在学校,即使不上课也会往学校跑,到我们的寝室来。”这时,有一位说了自己的另一番感受:“学生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很好,可我不知道把握怎样一个度来回应她们。看看自己身边的‘老教师’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做的。如此‘亲密’下去,我还会有教师的威信和威严吗?”  相似文献   

10.
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天津教育》2008,(11):3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和“边缘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与“一般”青少年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在教师、家长和其他人眼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划入“另类人群”的范畴,甚至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本期“德育”栏目选择性地介绍几类“特殊青少年群体”,研究他们行为“特殊”或“边缘化”的原因。探讨对他们的教育方式。面对这些青少年。我们首先应做到靠近、了解和关注.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拒绝。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才具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为期近两周的年段“互学”教研活动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给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固守自己的“营盘”,对平行班的情况有些了解但并不深入,走近却未曾走进,感知而未曾感受。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走进不同的班级,真切地感受着各班的学情、生情。  相似文献   

12.
三问奚亚英     
1 本刊记者:武进地处苏南发达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物质生活相对优越,这也使一些教师失去了向前向上的动力.有的甚至迷失了自我。但是走进湖小,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充满着活力,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校长,您是如何使这些原本无梦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09,(12):32-32
本栏目由教育部基教司、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合办。为办好这一栏目,本刊特举办“我心目中的好班主任”征文活动,希望您将发生在您身边或者您自己的感人故事,您的真切体会和感受,或者您的研究心得与成果,写下来寄给我们,与大家分享。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上班第一天     
马超 《学前教育》2006,(4):18-19
男教师,幼儿园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不止一次地引起媒体的关注了。本期,我们“专题”栏目的视野也将锁定在男教师这个群体。当然,作为一本专业期刊,我们关注的目的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仅从男教师的故事里找寻一丝感动,而是试图通过男教师的成长经历,通过女教师与他们共事后的感受,通过园长引进男教师的用人机制和举措,去探索一些规律,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呵护这个群体,理解他们,欣赏他们,支持他们成长!因为正是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着一股坚实的力量,充实着各地的幼教队伍。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事业才更加趋于成熟和完整。  相似文献   

15.
开栏语:编辑在日常审稿过程中发现,有的稿子看上去不太适合发表,但其中谈到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却很有新意,因此,我们借鉴在电脑操作中常用的剪贴法,把这些精彩的小片断“剪”下来摘发在刊物上。老师们看过这些文章后,如果觉着不错,就可以在讲课时把它“贴”在您的课堂上。为了使剪贴板更加丰富、充实,今后,您也可以把自己创造性(或刻意设计的,或源自于灵感的)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篇幅可长可短),特别是那些不擅长写论文类稿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有一套方法和手段的老师们,请把你们的“高招”写下来寄给我们,我们将适时在这个栏目中刊发。  相似文献   

16.
“讲述”栏目今天和您见面了! 这是本刊编辑部在新的一年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小小礼物。 开设这样一个栏目的用心,一方面是为了给《江苏教育》增加一点鲜活空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广大小学教师开辟一个特别领地——就像中央电视台曾经为普通百姓辟出过一个“生活空间”那样——让我们在一段固定的时空里,专门讲述“小学教师自己的故事”。 “讲述”栏目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局限的——只要中小学教师相关,工作、生活、家庭、情感(幸福、烦恼、苦痛、忧虑……)统统包括在内。 “讲述”的方式,也是不枸一格的——以叙述为主,可以讲自己,也可以讲身边的同行,只要实话实说,具有感动的力量! 亲爱的老师,不知您是否喜欢这个栏目,如果您能接受这样一个创意,请您支持它,我们非常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来把这个栏目办好。来稿请寄(同时欢迎提供线索):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江苏教育“讲述”栏目;邮件请发送:jsjyruan@163.com。  相似文献   

17.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感受是复杂多样的,有快乐与幸福,也有困惑、失望,甚至是厌倦。快乐与幸福是教师个人期望的,也是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于就学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幸福着教师的幸福、快乐着教师的快乐。然而,教师这一群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的感受是困惑的、失望的,甚至是厌倦的。本期主题稿件中,我们看到新教师的兴奋与迷茫和老教师的困惑与思考,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读书、研究和写作中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乡村教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的无奈,也看到他们在这种境遇下对教育的积极思考与执著追求。应当说,这些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这些职业感受是过程中的,随着人生经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变迁、教师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个人的职业感受也在不断的变动中。本刊编发这组文章,意在让教师述说心中从业感受,引导教师建立一种幸福而有品质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初为人师     
张军 《中国教师》2006,(11):18-19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感受是复杂多样的,有快乐与幸福,也有困惑、失望,甚至是厌倦。快乐与幸福是教师个人期望的,也是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于就学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幸福着教师的幸福、快乐着教师的快乐。然而,教师这一群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的感受是困惑的、失望的,甚至是厌倦的。本期主题稿件中,我们看到新教师的兴奋与迷茫和老教师的困惑与思考,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读书、研究和写作中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乡村教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的无奈,也看到他们在这种境遇下对教育的积极思考与执著追求。应当说,这些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这些职业感受是过程中的,随着人生经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变迁、教师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个人的职业感受也在不断的变动中。本刊编发这组文章,意在让教师述说心中从业感受,引导教师建立一种幸福而有品质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乐 《中国教师》2006,(11):11-12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感受是复杂多样的,有快乐与幸福,也有困惑、失望,甚至是厌倦。快乐与幸福是教师个人期望的,也是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于就学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幸福着教师的幸福、快乐着教师的快乐。然而,教师这一群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的感受是困惑的、失望的,甚至是厌倦的。本期主题稿件中,我们看到新教师的兴奋与迷茫和老教师的困惑与思考,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读书、研究和写作中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乡村教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的无奈,也看到他们在这种境遇下对教育的积极思考与执著追求。应当说,这些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这些职业感受是过程中的,随着人生经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变迁、教师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个人的职业感受也在不断的变动中。本刊编发这组文章,意在让教师述说心中从业感受,引导教师建立一种幸福而有品质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20.
皮拥军 《中国教师》2006,(11):13-14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感受是复杂多样的,有快乐与幸福,也有困惑、失望,甚至是厌倦。快乐与幸福是教师个人期望的,也是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于就学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幸福着教师的幸福、快乐着教师的快乐。然而,教师这一群体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的感受是困惑的、失望的,甚至是厌倦的。本期主题稿件中,我们看到新教师的兴奋与迷茫和老教师的困惑与思考,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读书、研究和写作中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乡村教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的无奈,也看到他们在这种境遇下对教育的积极思考与执著追求。应当说,这些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这些职业感受是过程中的,随着人生经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变迁、教师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个人的职业感受也在不断的变动中。本刊编发这组文章,意在让教师述说心中从业感受,引导教师建立一种幸福而有品质的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