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治”是柏拉图《政治家篇》中的重要思想,展现出其对前期“人治”思想的新突破。故此,本文着重剖析了柏拉图政治思维转变的历史根源、法治的范式思考及其法治思维特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柏拉图法治思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他的理念论也经历了由“一元唯善论”向“多元范畴论”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具有一致性,都是在他去西西里参政失败之后发生的。西西里参政失败是柏拉图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使他在思想整体上由“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变。这也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思想中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正如柏拉图通过充满辩证意味的煌煌巨著《理想国》来构建其人治理想国一样,卢梭则以同样的方式在《社会契约论》中挥毫泼墨于其法治理想国蓝图的描绘。卢梭法治理想国是通过由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由社会状态到政治状态、由政治状态到法治状态等四种状态的一系列过渡并在不同的阶段确立自由原则、平等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成于柏拉图壮年时期,影响较为深远,在早期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的统治是他理想的最优方案;中期《政治家篇》担心人治向“恶”转换,不得已提出“法治”;多次改革的失败以及半生的思考写成《法律篇》,强调“哲学王”难求,“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在晚年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法治概念的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多数学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论的首倡,而柏拉图则是人治论的代表。事实上,通过柏拉图一部通常为人们忽视的作--《法律篇》中所体现的法律权威等重要的法律思想,可见柏拉图晚年已由主张人治转向主张法治,《法律篇》中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没有健全的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方式,没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无法实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能力需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指引下,整合社会法治力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参与法律实践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能力,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尴尬的现实处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尤其是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待救”是传统化积淀的思维定式,而“自救”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多元化法治社会的需求。实现“待救”向“自救”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我们创造积极的政治、经济、化条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钱冬妹 《江西教育》2024,(15):31-32
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情感、法治行为。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商谈理论”“澄清理论”“情境理论”“体验理论”,培育学生的法治知识、发散学生的法治思维、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引领学生的法治行为。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法治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美好“法治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柏拉图构造理想国的根本性的政治伦理尺度,同时至善也集中地折射出柏拉图政治伦理思维的内在特质。文章着力从两个层面分析柏拉图建构理想国的政治伦理走向:其一。从城邦的整体构思看,理想国中城邦的政治秩序设计是建立在柏拉图所持的政治伦理之基础上的;其二,理想国的和谐秩序的基石更是奠基于个体灵魂有效的秩序中,即理想国是“和谐”的个体灵魂在政治秩序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维,是指高校管理主体在法治理念基础上,按照法治的根本要求,本着合法、合理的原则,运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认识活动和过程。它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原则,具体包括三层涵义:所有管理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所有管理过程必须有“法—可依;不存在超越“法”而存在的行为和个体。当前,应从提升法治化管理思维、构筑良好的法治化管理秩序两个维度,着力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人治传统的国家,解析法治要义,疏理法治理念,显然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十分迫切的必不可少的奠基之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认为“法治”与“人治”相对,是专制的对立面;法治以“权利为本位”,旨在保障人权;法治是限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和强制力量;法治的基本标志是“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17.
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是邓小平以法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制度问题,为此他主张要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的原则;按“四化”标准选择接班人进领导班子,实行退休制度,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集体领导。二是解决制度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民主制度和法制,以避免“文革”之类的悲剧重演,保证依法治国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法治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政策的需要;对于公民而言,是公民自身幸福生活的需要。农村人口、城市自由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户及其雇佣人员均是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探索出培育“法治观”的原则和途径,实现法治观“全面大众化”:第一,调动积极主动性是重要心理前提;第二,注重法治观宣传教育的艺术性;第三,教育内容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政治明”的概念,把政治明建设与物质明建设、精神明建设并列为三大明建设。政治明内涵法治明,法治是政治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标志,没有法治很难说有什么政治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大突破,也是我国政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思政课,具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作用。然而,育人者必先受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思政课教师素养传统的“六要”的一种挑战。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守正“六要”,而且应创新“六要”,从而提出并满足“第七要”,即法治(素养)要高。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精通法律知识、深谙法律本质、养成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律,这对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