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的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遭遇到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带来的一系列升学风险.客观上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困难仅仅依靠流入地政府的单方力量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应当通过全局统一协调的推动策略,在国家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非户籍地学生与户籍地学生等多方利益关系主体之间均衡配置权利义务,并以立法形式强制界定下来.立法的核心任务旨在明确三方面内容,即学籍地升学原则、责任承担主体和公平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2,(6):4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难题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随父母在流入地就学、升学,本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各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步放开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就陷入升学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空间有限、在流出地升学面临知识不衔接等问题。其原因包括制度改进滞后、缺乏指导性的政策等。为了保障随迁子女能够获得公平的升学机会,可建立基于成绩折算的异地考试制度、相应的奖惩和补偿制度以及构建城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信息平台,以解决随迁子女高中阶段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改革现行的以户籍为依据的相关管理制度。当前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统筹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中考与高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本文基于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文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体情况、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做到包含城镇和农村两类户籍群体人员,同时针对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的迫切形式,提出通过分阶段,分情况,从渐进的改革到整体推进,使得这一问题逐渐缓解并彻底解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城市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尽管义务教育已经全面纳入财政投入保障范围,但是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使得流入地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财政资助的动力,不同层级和相邻政府之间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供求失衡,财力的紧张使得城市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数量不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之需,即便是同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入学机会也不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主要举措包括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共同负担经费的机制,增建公办学校,并使得招生机制更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省将深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两为主”政策,城市常住人口将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先是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问题,大量的"民工子弟学校"是否属于"非法办学"?如何整治?后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神经,隔代抚养,缺乏管束,安全隐忧,等等,留守儿童所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使得中国社会不得不需要认真地来思考和面对应该如何解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会出现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学逐步成为现实。问题是,随之而来的各种升学和考试环节又使得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遭遇一道道瓶颈。如有的地方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只能报考中职学校,不能报考普通高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近日发文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建校费是不允许的,也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督查内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  相似文献   

10.
政策研究具有高度的时空敏感性,对当下社会变化有着强烈的关注.[1]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不仅如此,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逐步采取"举家迁徙"的模式,迁徙类型由最初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具体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对自身发展权利及其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有了进一步的渴求.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约达79.2%,比2010年增长了12.7%.[2]"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初步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工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教育问题,尤其是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的教育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我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就学呈现出符合条件的学生数量有限、进入普通高中就学比例不高的趋势。从政策实施成效看,高中教育资源体量不足,无法满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需求;升学“政策门槛”造成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就学出现“执行偏差”;随迁子女流入多的城市,高中就学利益相关者主体缺乏共识。基于已有的制度框架,扩大流入城市高中教育资源供给、逐步解除在流入城市高中就学的限制条件、完善流入城市所在地区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流入城市“普职融通”保障体系建设等,成为破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们入学受教育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实证研究,把就读于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就读于公办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要好,二者在自我意识、人际敏感、抑郁、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相关文件,启动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的政策,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要求流入地政府建章立制,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同时要求流入地财政部门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云南省根据国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四川教育》2012,(9):3-3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人各地教育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杨晓桦 《成才之路》2010,(18):I0013-I0013
如何让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近日,河南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圈定在“流入地政府”,要求把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与城市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能否就地高考,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重大议题,广受社会关注。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是改革的方向,但这一举措可能会面临“高考移民”现象再度大规模发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流入地高中教育资源不足等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是有条件地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并促使高校合理分配招生名额等。同时,应借此改革机会全面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地区,这一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有社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探讨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学校办学、家庭教育水平,以解决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市召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宣布将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三个延伸",即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确保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  相似文献   

19.
李皓 《亚太教育》2022,(2):25-27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涉及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康,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帮扶策略有助于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日前,南京市召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宣布将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三个延伸",即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确保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