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功能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强化语言基本功能 ,重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突出语感的训练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掌握学法 ,提高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实验。这项实验与研究已历时三年 ,我们今天提出对“功能教学”模式进行深入讨论 ,是因为构建“功能教学”是探讨语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且实验已经初见成效 ,尤其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科学地验证语文教学的自身学科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 ,对当前开展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下是我们对…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词语是构筑语言生命体的“细胞”,占据着语言学习、使用最核心的位置。所以词语教学自然成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组成内容,它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知识也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以词语为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以“言语”的形式在课堂中探究,从而开启词语有效教学之门,创设词语教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只有重于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世禄先生就提出:“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认定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工具性”也好,是“人文性”也好,谁都得承认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语言教学教什么,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对掌握了母语基本规律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叫什么”,“什么是名词、动词,什么是××句式”之类,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学习语言的手段不是目的;最需要的是种种言语体验。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言语体验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而更好地感受母语,更好地运用母语。因此,如果说“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提法让我们认清了过去语言教学的误区;那么…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语言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在教学中,语言的资源无处不在,其实一个字也能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李海林先生认为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言语实践能力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来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使用"。要使语文教学遵循这一规律,有三对关系我们必须厘清。  相似文献   

9.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一、学科性原则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不必贪大求全,认为学生所有的素质发展、素质培养都是本学科的任务,而牵强附会地“抓大忘小”。其实这个“小”倒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等素质都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小”,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学会生存、人格水平等应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叶圣陶早就讲过:“学语文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的习惯”。学生的语言素质,一是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二是较强的语言能力。前者为知,后者为行。可目前我们普遍感到学生语言素质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观念上重内容、重情节、重道德,忽视语言文字训练,时间花在分析段落层次、结构上,讲得多,读得少;看得多,练得少,语言课成了作品分析课。教法也主要体现在文学分析上,这样当然表面上抓了“大”,可我们所需要的“小”却丢了,烟台龙口实验小学运用“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方法,就是牢牢抓住了“小”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牢牢抓住学科特色,使得广大学生读、写表达水平远远超出了同龄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因此,我思考: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共同趋势,它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我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了语文活动课教改实验。它体现了语文教学是语言和言语教学的本质,让活动进入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课堂,改变了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可有可无的地位,改变了语文课堂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必要和充分的体现,老师们所期待的“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一、在课堂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1.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完成新课标、新教材的具体要求,这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及有关专家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胜利一中初中语文组,本着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的宗旨,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语文课堂的走向问题。我们以“尊重学生,尊重语言,尊重思维”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言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学生、教材互牵互动,形成一种立体的、动态的“三维”授课图景。这种教改试验主要有以下三种课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具有自身特有的本质,教师首先应依据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思,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情共鸣”。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后,教师要适时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情勃发中发展言语能力。情,语文课堂之“魂”,依附语言文字承载;言,语文教学之“托”,凭借情思而鲜活。教学应使两者互为一体、和谐共振,以彰显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个理念,笔者认为学习语言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同时,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的学科,正是它的特殊,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一必须加强对文本的语言材料、语言模型的感悟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