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2.
常用字辨正     
常用字辨正李乐毅原是“竹”字。《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甲骨文未见;金文见于“中山王圆壶”等铜器铭文。“竹”字用作偏旁,被称为“竹字头”。注意,无论是“竹”字还是“竹字头”,楷书的第二、五笔都是横画而不是点。含有“竹字头”的汉字...  相似文献   

3.
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体字符的差别不足以反映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比较的基础之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构形系统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整体,楚国简帛文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作为这个整体的代表。通过楚文字构形系统跟甲金文字系特别是《说文》小篆字系各项参数的比较,展示出战国文字已是基本成熟的具有严密规律的汉字系统,但仍处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按照《说文》之序,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对《说文》重文中的籀文、或体以及字头小篆作了字形比较,明晰了各字形的构形方式。可知,籀文和或体在形体和构形方式的不同特点:(1)在形体上,小篆或体的字形线条较匀称,籀文则略显肥圆;小篆或体比籀文更加简明、齐整,有的是对籀文直接或间接的省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2)在构形方式上,小篆或体把一些以象形、会意构形的籀文字形通过增加部件或更换部件转换为形声字。通过比较籀文和小篆或体,可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了解国学的一把钥匙,对于《说文》字据的分析是正确理解并运用《说文》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说文》字据的研究是今天《说文》学的基本研究任务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整形推阐法和构件分析法,对指事字的构字理据进行分析,符合指事字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哭笑在古代和现代都应该是常用字,奇怪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哭”与“笑”。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篆字中,没有“笑”,但是有“哭”的小篆,并且还是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哭(本为小篆),哀声也。从(?)(xuan),狱省声。”《说文》的“从”是形旁,表义的;“声”是声旁,表音的。省声  相似文献   

8.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10.
(一) “礼”(禮)字的本义为事神致福之礼器。早期值作“豊”或“豐”。古“豊”、“豐”不分。甲骨文作(?)(粹540)、豐(甲2744)。王国维曰:“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6卷14页)。金文形体与甲文亦基本相同。容庚师曰:“金文醴之偏旁,形与豐同,豐  相似文献   

11.
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较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出了125个指事字,并将这些指事字分为纯指事字、象形兼指事字、会意兼指事字、形声兼指事字四类。但其目录所列的一部分指事字与正文所释有相悖之处,我们将把这些指事字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2.
<正> 六书之例,指事难明。宋代郑樵作《六书略》,列指事字一百零七个;清代朱骏声作《说文六书爻列》,含指事字一百二十五个,将两者作一比较,相同的字仅仅六个。清人王筠作《文字蒙求》,举指事字一百二十九个,与《说文六书爻列》比较,相同者三十六字;与《六书略》相比,相同者竟不及三文。不独古书为然,现代人的文字学著作中亦不乏其例。蒋礼鸿、任铭善的《古汉语通论》以△、旦为指事例,而孙云鹏《常用汉字详解字典》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有些字头下设立解形内容,收列古文字,并酌情进行解形说明,这便于正确反映该字字形结构的源流演变。但是《大字典》对有些字只收列古文字,缺乏必要的解形说明。这就未能使《大字典》在解形中对《说文》的字形误释得以补正。主要表现在:(1)未能订正《说文》的据篆讹说;(2)未能订正《说文》的阴阳五行之说。本文以“王、乏、正、心、甘”为例对《大字典》的这一疏漏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4.
古殳考究--兼及《说文》中心词隐含机制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学者研究古殳,由于背离了《周礼》与《说文》释殳,于所据失察,且讹传不己,导致一直“没有发现”古殳是什么式样的兵器,也影响到对甲骨文、金文之“殳”至今“其义不明”。我们则从《周礼》、《说文》出发,详加考究,结果发现“殳”乃是“椎”(捶)的古字,而甲、金文之“殳”正是其初文,终于解开了古殳何形之谜。  相似文献   

15.
说“自”     
何天禄 《语文知识》2000,(12):24-24
“自”字在古文字中是人鼻子的象形。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自”,都是有鼻梁、鼻翼和鼻孔。隶书把鼻翼拉直了,鼻孔封口了,成了现在的形体。《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就是说凡是与鼻子相关的字都是由“自”构成的。如“臭、息、辠、鼻”等。“臭”是“嗅”的本字,故音  相似文献   

16.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那么,它为什么不叫字典而取名《说文解字》呢?原来,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说...  相似文献   

18.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说“稽”兼及“稽首”姚炳祺稽字从禾从尤会意,旨为声符,其主要义项为稽考、稽留而以稽考为本义。禾字甲骨文、金文均未见,小篆作,象树木成长时上碍于物而曲头不能向上(《说文》:“禾,木之曲头,止不上也”)。禾字与禾苗之禾音义迥别,禾字小篆作,上左弯,象禾穗...  相似文献   

20.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