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判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4种造字法的5种方法:1.先分析字的结构层次,根据第一层次确定造字法;2.突出每一种造字法的特点:象形的特点在形,形声的特点在声,指事的特点在符号或变体,会意的特点在构字部件是不表声的独体字;3.考察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音形关系,位置关系,主次关系,融合关系;4.有时得考察字的写词作用:象形字象物,会意字象事,指事字与形声字象物、象事、象意;5.承认一个字兼用几种造字法,如会意兼形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收录的7000个单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进行严格、认真地收集归类,具体地把象形字根据它的本来特征划分类属,把指事字分为纯符号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把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类。这样的分类便于人们掌握汉字的起源,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甲骨文与东巴文指事字分类相当,本文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与指示部件的研究。虽然东巴文指事字处于较为抽象的发展阶段,但从与甲骨文指事字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东巴文指事字相比甲骨文指事字图画性较强,指示符号的种类也较为丰富,这都说明东巴文指事字的发展水平远低于甲骨文指事字。  相似文献   

4.
《说文》省声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声字,清代已有人注目。如王筠在其《说文释例》中曾多次提及,但是比较零碎,结论多为“可怪”、“不可知也”之类。今人亦时有文章论及,而对省声字的特点、省声规律及《说文》省声字正误等重要问题,还未见有人作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据笔者统计,大徐本《说文》中注为“省声”者,凡326例(因受篇幅限制,例字未能尽收文中)。本文从分析省声的原字入手,发现两条规律。一是省作声的原字有独体的象形、指事字,也有合体的形声、会意字,但分布数量有别;二是省声时有的为规律省,有的为割裂省。同时,对大徐本的326例省声字进行了正误考辨,分出四种类型:一为完全可信例;二为基本可信例;三为错误例;四为存疑例。此外,对省声字的声符表意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同一般形声字声符表意情况同轨,有的兼表意,有的仅表声,异于王筠的“形声之省必兼意”之说。  相似文献   

5.
坚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人们,只承认汉字具有标示汉语的功能。本文归纳了汉字标示的几种功能:形意字示形;会意字、指事字示意;借音字示音;意声字既示意又示音。本文认为,一方面汉字作为整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另一方面,形意字还是事物形态的符号;会意字、指事字、意声字中的意符还是事物形态、类别、属性或质地等的符号;意声字中的音符是汉语语音的符号。汉字示意成为汉语的有力补充,它能把汉语中同音不同义词语从同音词语中分析出来。汉字示意还成为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由此生发出汉字文化学。汉字中借音字和意声字中的音符成为追溯汉语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3500常用汉字为分析对象,尝试建立现代汉字形义分析框架。将这些常用汉字的形义分划分为六个类别,即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记号字,这就是新六书  相似文献   

7.
掌握好“六书”造字法 ,特别是掌握指事、会意字和形声字法 ,并了解彼此间的异同点 ,正确区别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对提高学生掌握汉字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如何区别“指事字”和“会意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谈一点体会。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把“旦、引、刃”这一类指事字和会意字混淆起来 ,错误地把这类“指事字”说成是“会意字” ,究其根源 ,是他们对“指事字”和“会意字”的概念没弄清楚的缘故。“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的符号 ,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义的字 ,它能使人们“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如“一…  相似文献   

8.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9.
王丹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6):44-45,58
从概念上来说,"六书"中的每种汉字结构的归类都是明确的,但就一个汉字来说,究竟属于哪种构字法,有时却不易确定.所以,诸多学者倾向于"三书说",将象形、指事归为一类,但这只是在回避问题.其实,象形、指事有明显的区别,存在于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之间.  相似文献   

10.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11.
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史记之数书”,谓史上所掌记数术之类的书,指《蓍书》、《申乾》之类.“君子齐明好道”,齐谓知虑敏捷,明谓聪明彻达,言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日自见以侍用也”,侍,读为待,言以待起用.“首福又皇”,首当训为守,言守福而得休美.“龙不侍光而僮”,光读为广,大义,言龙不待大而动.“让善之胃也”,让善即让禅,为同义重复词语,礼让之义;“善而治”,当读为禅而治,即禅让而治,表现了先秦儒家禅让治理天下的思想.“□□人与蠪相以”,阙文可补“大”,疑为“□[大]人与蠪相以”,蠪即龙,以读为似.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士”的结构是十和一。性情是生命的两个方面。申和神同义。“王”的结构是一和三,一象征王权,三是天地人。“言”字从口从辛,辛是罪的意思。“德”与得同义。“义”是指礼。巫是向神致问的人。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说文解字》为参考,找出《广韵》中上古使用的尤、有、宥三部字共291个。以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为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进行系联,发现这些字因为与不同声母搭配而在上古属于不同的韵部,并且绝大多数归幽部,极少数归之部,个别字归侯部。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对法家思想及实践所造成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反思。对"势"、"法""、术"等法家思想,《淮南子》在批判中有所扬弃,并且以理性的政治态度进行了汲取和融合。以法家思想及实践作为政治思考的参照物,《淮南子》着眼于"治道"与"治术",构建起了"多元并存,理性融会"的混合型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相比于三言二拍,《型世言》的研究力度热度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原因除了研究史的时长不及外,主要是我们囿于"人性解放"窠臼,无法对《型世言》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出应有的肯定,致令研究者的价值评判陷入尴尬境地,由此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充分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把《型世言》置回明末思想文化场域,就会发现"人性解放"在《型世言》研究中的不适应,同时也可以发现《型世言》忠义主题之于拟话本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列举“阿”、“子”、“生”词缀在《祖堂集》中的用法,分析这类词在闽语中的保留情况.同时,将近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窥探近代汉语词缀发展面貌,反观闽语对近代汉语通语的继承状况.  相似文献   

19.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0.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