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目前学界常把“形声兼会意”与“会意兼形声”、“亦声”、“声符有义”等概念不加区别的运用。本文区别了“形声兼会意”的不同所指,指出会意字和形声字是边界相对清晰的原型范畴,这两种汉字结构类型在边界上的模糊性,使得“形声兼会意”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使用中被不合理地放大了。基于对“形声兼会意”的分析,认为狭义的“形声兼会意”字基本可归入形声字,这种归属问题的研究与判断,对于正确把握汉字字符在构字中的性质和作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亦声”就是意兼声,是一种既不同于会意又不同于形声的特殊结构。声兼意不同于“亦声”,最好将它称之为“亦意”。  相似文献   

3.
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较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出了125个指事字,并将这些指事字分为纯指事字、象形兼指事字、会意兼指事字、形声兼指事字四类。但其目录所列的一部分指事字与正文所释有相悖之处,我们将把这些指事字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4.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判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4种造字法的5种方法:1.先分析字的结构层次,根据第一层次确定造字法;2.突出每一种造字法的特点:象形的特点在形,形声的特点在声,指事的特点在符号或变体,会意的特点在构字部件是不表声的独体字;3.考察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音形关系,位置关系,主次关系,融合关系;4.有时得考察字的写词作用:象形字象物,会意字象事,指事字与形声字象物、象事、象意;5.承认一个字兼用几种造字法,如会意兼形声  相似文献   

5.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早期时期是以表意字为主的,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出现较晚一些,但它符合文字的发展方向,适合汉字的特点。形声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加注声附和意符,或者改换偏旁而形成的,同时,形声字的出现不是表示汉字的向表音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慎《说文解字》旨在分析形体,以探求汉字的本义。在宀部中,许慎分别以象形、会意、形声、会意兼形声、省声释义,其义训切合先秦古籍用例。许氏解说偶有失误,或义训不明确,或义训不到位,或析形失误,或将异体列为正文解释。  相似文献   

7.
商代形声字大致可归纳出“原创字会意兼形声”、“后起字会意兼形声”、“为借字加注形符”、“为被借字加注形符”、“表意字追加声符”、“表意字变体注声”、“独体形声”、“合体形声”等类型。形声字形符的数量在商代可释字形中已近100个,并有260多个表意字或形声字被用为声符。作为一种后起的字式,商代形声字以它特有的造字活力,曾主导并促使商代文字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在当时的可释字目中所占比率已达32%,但还明显带有不少早期的构形特征。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块瑰宝。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分析叫亦声,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亦形亦声,它叫亦声字。了解亦声字声形兼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认识汉字的音、形、义亦大有帮助。书中部分亦声字已经指出,但却遗漏了不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考证,补出遗漏部分,并指出其缘由,使其形体结构分析体系更趋于完善,且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汉字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字形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汉字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称之为字理分析。字理分析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在理解古诗文本义、引申义及通假字。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会意文字、义旁表字义、变例转注字、转注字界说和"馨"不是转语注声字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和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13.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说文》示部共计63字,按构造分类,这63字可分为象形、会意、亦声、形声四大类。其中亦声字的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含有多个小类。从示部字所表示的本义来看,主要有表动作概念的祭祀活动、表示名物概念的神祖以及表示与祸福吉凶相关的性状或抽象概念,但仍有个别文字的本义不能归入以上三类。  相似文献   

15.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16.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中从"夬"的字共有23个,同从"夬"得声的这些字,许慎在标注其读音时,不仅仅用"从某,某声"的标记方法,还用了"从某,某省声"的说法,这种省声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别字音。《说文》解释"夬"为"分決"之意,但就其甲骨文字形来看,本应该是"两手持玉"之会意,故从"夬"的字在其意义上可以分成"缺损"义、"小"义、"分别"义、"表示……的样子"等义,这是形声字的声符示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说文解字》释“登”提出疑议.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得失,概括了两种认识上的主要倾向:“豆非字”之说和“从(?)省声”之说,并结合合源字和文献用例的佐证,对“登”形义的分析作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登”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为进祭之义。  相似文献   

19.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说文》中的“声兼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兼义现象是汉字形体结构中的特殊问题。结合《说文》中的例证材料和汉字的发展历史,探讨声兼义字的功能、特点、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声兼义字是汉字发展中的历史沉淀物,对于探求词源、建立词族,正确认识汉字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