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看来,家书是一种最自然最温馨最具亲和力的文体。在读那些著名的家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我甚至能从中闻到南方老家油菜花的芬芳、梅干菜的馨香,听到黄梅调间隙时胡琴的婉转悠扬。那是游子内心深处的胡琴,一把生命的胡琴。在众多家书中,《板桥家书》是我枕边的必备之物。在月光如水或细雨如麻的深夜,我几乎就是靠着它来催眠的。板桥的语言冲淡平和,朴素绵密,一封家书就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散文,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尽入其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布衣老先生,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拍打拍打身上的风尘,一副暖老温贫…  相似文献   

2.
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人家书经典》是一部传承家书文化的立意高远、感情真挚的好书.书中收入的有: 《人生处处有真情:陶行知家书》 《道是无情却有情:曾国藩家书》 《一山一水总关情:左宗棠家书》 《说不尽的是苦情:郁达夫家书》 《红尘万丈不了情:徐志摩家书》 《生生不息着亲情:闻一多家书》 《大浪过后见纯情:鲁迅家书》 《生斯世何必无情:严复家书》 可以看出,家书贯穿一个"情"字:真情、亲情、纯情.千言万语总是情,情义无价.家书中包含着浓浓的真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家书这种亲人之间沟通的形式,现在似乎离我们很远了.这是进步,也是退步.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家书》曾对中国近代学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1879年至1949年的七十年间,《曾国藩家书》(原名《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是读书人必读的书。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包含了仰事父母、下教子弟、治军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真实思想.而其训导子弟之法尤为学人所仰慕和效法。在《曾国藩家书》中,无论是与祖父、父、叔父书,与弟书,还是与妻、  相似文献   

4.
<正>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在从前慢的日子里,家书是游子与家人最好的沟通桥梁。历来有名的家书有《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而《傅雷家书》却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尤其对居住海外的长子傅聪,傅雷常以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5.
赵雪梅 《现代语文》2007,(7):119-119
家书以其浓郁的亲情,解读了人生的繁华与落寞,生活的悲喜与哀愁。清代以来家书平民色彩最浓的,是《板桥家书》。通俗易懂,又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6.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公开和流传下来的虽然很少,但不失为中国伦理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资源,《板桥家书》作为传统家书中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作者以家书的形式表达了关怀人生、关爱生命的仁爱思想;注重人生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大丈夫精神;注重社会公正、诚信、追求平等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笔者试图挖掘其伦理价值,寻找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为新的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怀念家书     
家书,似乎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成为了一种遥远的记忆,一曲古老的歌唱。我对家书并不熟悉,似乎只在书本上、电影里见到过。印象中,那是写满了的牵挂与乡愁的寄托,月光照亮了一纸翩鸿,写的人、读的人,都是泪眼朦胧。曾几何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很长的年代里,家书对人们来说,是期待,是承诺,弥足珍贵,纸短情长。还记得余光中的一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道出了骨肉分离,天各一方的思念,令多少游子含泪思归;还记得《傅雷家书》中渗透着先生自己的人生见解和艺术感知,他对孩子语重心长的教诲,道尽了做人的道理、艺术的真谛,一本家书,…  相似文献   

8.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赞颂父爱母爱的诗文不计其数。唐朝诗人盂郊把深沉的母爱编织在游子的衣襟之上;清朝文人蒋士铨则把真挚的母爱渗透在家书之中;现代作家朱自清叉把难忘的父爱融人到背影里面,读来无不令人动容;当代作家阎连科的《想父亲》独辟蹊径,把特别的父爱放置在挨打的场面里,真可谓石破天惊,构思不凡。  相似文献   

11.
刘微 《现代教学》2013,(3):73-75
谈起《傅宙家书》(以下简称《家书》),许多人都会说早些年翻阅过,没有感觉就放下了,可待到几年后再读,尤其是到三四十岁时便如获珍宝,我也有同感,也许读《家书》需要对生活、对生命、对艺术、对国家、对世界积淀了足够的阅历和问题时才会有颌首称同、豁然开朗的共鸣。尽管《家书》中的很多内容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但是《家书》中透出的人生哲学和教育智慧却值得同为教师们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人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大。有的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有的为了生存客居异乡,有的为了事业云游四海,有的为了发展远走他乡……他们可以统称为游子。游子远离故土,漂泊在外,历经风雨沧海,心中便会产生诸多感慨。一缕月光,一片落叶都可能在游子的心中激荡。唐朝诗人张籍借秋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遂成《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达游子情怀的诗篇很多,当代著名女诗人  相似文献   

13.
站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远隔重洋,遥望北方的祖国大陆,寄托游子对祖同的情思,这就是《南半球的情思》一书封面所展示的惊人情景画面,它充分表现了一位离乡多年的游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和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4.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其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之多,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中是少有的。《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  相似文献   

15.
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位杰出的史学家,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写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其身上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儒道两家的生命意识,相互融合,孕育了超越生命价值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傅雷家书》是无须推荐的,自1981年8月发行以来100余万册的印量即是最好的证明。近代以降,海内外同类华语文本中,回应最佳者莫过于它与《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宦海学海炼达几十载,道德文章都已达到极高境界,《家书》是他的夫子自道,是敦促后辈修齐治平的教科书。傅雷先生只是一介书生,当其正直高洁的灵魂遭受意想不到的迫害磨难时,他唯有以死抗争。而他留下的《傅雷家书》却是一部说不尽的大书,在这部大书中,傅雷要求儿子读懂国家荣辱、艺术价值以及人生之终极情怀,从而奉献生命的全部烈焰,书写大大的一个“人”字。  相似文献   

17.
回老街走走     
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蛮动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干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不会叫错爹妈。从前我们的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通过剖析胥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9.
深圳读书月“阅读中国30年”活动,“30年30本书”的评选,经过一个月的公众自由推荐、一个月的网络票选及手机短信投票,从30年来的出版物中筛选出了100本候选书目,最终呈交给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组成的终审评委团与来自全国16家知名媒体读书版编辑组成的复审评委团进行评选。最后,下列30本书当选:1.《万历十五年》2.《第三帝国的兴亡》3.《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20.
香港回归     
图①发表于《讽刺与幽默》1997年第1期。作者将“香港”比作游子,将五星红旗比作游子身上衣,游子洋溢着喜庆和欢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