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与宗教始终处于较微妙的关系之中,宗教精神从来就没有远离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斗争中谋求独立、自由发展。宗教改革后,大学走向世俗化,在宗教精神的有和无之间徘徊。随着大学的发展,其对宗教的思考更加深刻。宗教在国家政权中地位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宗教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散,而是愈加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直至今日,宗教精神依然是研究高等教育哲学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矛盾人物及其对待宗教的矛盾心理,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精神高度匮乏、信仰出现危机的处境,揭示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绝然对立已经不能为处于精神危机中的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宗教世俗化是美国宗教的未来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维多利亚精神受福音运动与工业革命双方面影响.在“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并存的基本悖论作用下,产生出生命信仰与外在宗教、精英思想与社会认同、世俗理性与超验良知等一系列相互冲突的问题.维多利亚精神的塑造体现出不列颠民族在工业化转型时期力图于神圣化与世俗化两股潮流之间寻求某种妥协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具有强大作用的社会意识,它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必然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来,宗教将朝着世俗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爱的精神”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OMG和PK两部电影入手讨论印度宗教的世俗化现状。电影是对现实的演绎,作为印度电影史上最早的两部展现宗教改革观念的电影,OMG和PK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进步宗教人士的世俗化观念。从理性观念、现世精神和人本主义三方面对印度的宗教世俗化进行探讨,从具体的电影场景出发,引出主要的宗教世俗化观念,从而完成对电影和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0):244-245
爱默生的神学思想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倡导的个人主义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标志。而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则将宗教作为其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笔者试以《论自然》和《兔子,跑吧》为例,探讨美国文学中世俗化宗教的百年嬗变,指出其经历了从"上帝"到"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在其教育世俗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对宗教与公立学校关系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的排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温和的分离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积极的包容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协调的伙伴模式。这不仅反映了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出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中宗教问题的谨慎、务实的态度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诚信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法治精神,源自西欧宗教思想传统,在美国本土宗教和社会文化的弘扬中发展壮大。美国先立宪法、后设政府的建国程序所体现的法治精神,伴随着国家信念和民族认同的发展逐渐鲜明起来,并在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转折期得以彰显。美国诚信教育的法治精神具有绝对权威性、普适性、实用性等特点。以美国为鉴,凸显法治力量,将道德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应成为中国当代诚信教育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天堂,一直是人们寻找的极乐世界。古往今来无论是宗教人士还是凡夫俗子,都把天堂作为理想的世界。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宗教思想和神秘主义受到冲击,天堂,逐渐被认为是虚幻的存在。但是,随着世俗化社会飞跃发展,人类日益陷入到精神危机之中,作为对世俗物质化现代生活的精神救赎的天堂,则成为现代人寄托灵魂的彼岸世界。天堂,从宗教对罪人的拯救的场所,转化为对坠入物质社会泥沼中的现代人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宗教化是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公立学校运动以后,宗教在品格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公立学校品格教育的世俗化进程真正起步于20世纪早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品格世俗化得到蓬勃发展.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闫天灵对于中国宗教而言,世俗化并非当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肇始于古代历史的一项长期存在。考察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宗教状况。一、中国古代宗教世俗化的产生背景当代意义上的宗教世俗化是近代以来世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二战前美国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出于为宗教服务的目的,小学课程包括阅读、写作、简单的算术以及宗教意识。教学方法重视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教材十分简单,或者直接照搬英国的课本,或者进行简单的模仿、复制。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小学课程世俗化的改革运动:①课程中  相似文献   

17.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世俗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的理性化和理智化过程。从宗教的基本要素方面来分析,宗教世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意识观念的现世化、宗教组织的现代化和宗教行为的简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了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连戏是指表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曲,诞生初期它只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在民间滋生繁衍。今天的目连戏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已经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宗教化的功能正在向世俗化转变,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正在慢慢地变得世俗化。反映了一种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文化发展处于落后地位,宗教文化也保留了原始宗教的特征,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宗教文化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色彩。秦始皇的宗教思想因此体现出轻鬼神的特点,在完成统一事业后,秦始皇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同样实现大一统的格局,他的诸多变革以个人意志为唯一原则,从而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转变,这种转变对汉及以后的国家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