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拗救”是大学古代汉语教学难点问题。在各种论及“拗救”的著作中 ,对“拗救”的定义、处理有好些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本文列举各种有关“拗救”的疑点 ,认为科学周遍统计与唐宋诗话结合起来研究是解决争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朵妈咪 《顽皮娃娃》2008,(15):I0018-I0018
朵朵十六个月大时,我就开始教她读《论语》和唐诗宋词了。学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句的时候,朵朵对这个多次出现的“不”字非常感兴趣,一会儿,她就和“不”字交上了朋友。我当时想,既然朵朵有认字的欲望,不如就开始教她认字吧。  相似文献   

3.
案例呈现:邻居家的朵朵是个可爱精灵的小姑娘,不仅在学习上出类拔萃,而且多才多艺,唱歌、跳舞、弹古筝、下围棋样样拿手。当亲朋好友都纷纷夸赞朵朵时.谁料朵朵妈妈却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从上小学起.朵朵就与妈妈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当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就需要妈妈答应她一个条件,例如买个笔记本,或是奖励个小发卡等。后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每次考试前朵朵竞和妈妈签起了“书面协议”。列出了密密麻麻的条条框框:语文测验进入前三名,就要在周末玩3小时的电脑:古筝考过八级,就让妈妈带她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  相似文献   

4.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5.
诗学家常说“犯孤平是律体诗歌创作的最大禁忌”,此说依据不明。查历代诗话,得知“孤平拗救”之始作俑者为清人王士祯,再经后人推演、发挥,终成律体诗创作之永恒定律。然详考唐人律诗,“孤平”、变体实多,救与不救,出自天然。可知“孤平拗救”之说,实为后人向壁虚造的诗学教条,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列举“拗救”的各种观点,并对各家的分类情况进行分析,能使人们对近体诗的拗救情况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身子劳碌精神好,闹革命的心劲高又高。”“为救亲人想的办法好,偷偷地跑出了大门道。”“枪声乱响鸡狗乱叫唤,游击队打进了死羊湾。”“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们庄户人.”王贵与李香香(木刻)~~  相似文献   

8.
朵朵的一番“训导”让我和丢丢对“环保”两个字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看到我俩兴致盎然, 朵朵给我们讲起了她在大学里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一诺千金     
自从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朵朵戴上红领巾之后,我最怕见到的人就是朵朵。 因为朵朵只要一见到我,就会拽着胸前的红领巾,大声地说:“妈妈,带我去幼儿园!”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长脖子朵朵     
长颈鹿朵朵,脖子挺长挺长。朵朵在森林里散步,长脖子总是在高高的树枝上磕磕碰碰。朵朵口干了,来到小溪边喝水,叉开前腿,俯下身子,弯着脖子,一口一口喝着水。树上的猴子看见了,说:“咳,这样喝水有多累呀。”朵朵轻轻叹口气说:“唉,我的脖子真是太长了!”朵朵走在林中小路上,心里很不开心。忽然,他看见一只老山雀着急  相似文献   

12.
拗救     
《现代语文》2006,(3):24-24
诗律术语,要桥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体“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痛,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3.
在《“普世价值”的“欧美模式”不能救中国(上)》中,着重评述了两个问题:第一,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第二,资本主义怎么救中国。在《“普世价值”的“欧美模式”不能救中国(下)》中,着重评述3个问题:第一,用文武之道推行资本主义,第二,中国皈依“欧美模式”?第三,西化道路能走通?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尴尬的现实处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尤其是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待救”是传统化积淀的思维定式,而“自救”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多元化法治社会的需求。实现“待救”向“自救”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我们创造积极的政治、经济、化条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5.
“救火”是古今常用词语。“救”在古代就有“止”义。“救”之“止”义保留至今。“救火”合乎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6.
绒花     
小小鸭子“嘎嘎嘎”水里钻上又钻下爬上岸来晒一晒变成朵朵小“绒花”雨来了地上长出朵朵彩蘑菇真美啊指导老师:郭学军绒花$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学伟小学@林花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不是“采摭荒诞”、“爱奇”,而实是司马迁开拓挖掘历史材料的重要表现。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是其现实人生体验与历史人物遭际发生共鸣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司马迁深刻的幽愤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刑事立法对“见危不救罪”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罪”是否可行,本质上属于刑事立法范畴。由于见危不救概念与内涵的复杂性.所以在立法上宜区别对待。而刑事立法又受诸多因素制约.从而对“见危不救罪”的思考远未结束,新的思想与内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全剧的关目就着眼在以“风月”“救风尘”上。关汉卿本着积极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沿承创作传统、社会心理,以喜剧手法淡化悲剧色彩。一个“风月”“救风尘”折射出无限悲哀。可以说,《救风尘》中赵盼儿和宋引章的形象正是关汉卿感性和理性碰撞的产物。关汉卿以喜剧的手法创作的《救风尘》,仍具有极其浓郁的悲剧意味。关汉卿喜剧中的悲剧意味并不是创作的败笔,而恰恰是其拓宽戏剧表现范围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豆豆向朵朵炫耀自己新买的《哆拉A梦》,不知怎么的,书页在朵朵手上划了一下“哇——”朵朵大叫一声,脸色变得煞白煞白,一会儿又通红通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