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教育》2005,(7):16-17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客。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来说,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如果仅仅是把德育定位在“价值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只是进行某些规范、标准的灌输,必将导致德育实效性的欠缺。德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排斥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加强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则、方式和措施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由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解决当前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薄弱问题等三方面决定的认识;提出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提出了以课堂为主体,辅以多种课外手段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挖掘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本身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采取立足理工科课程,而不是随意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方式来进行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它主要是一种补短的教育。在现实教育中,补短教育主要表现为标准化管理、同一性教学、单一性评价。补短教育的主要危害是封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任务的教育中,对补短教育进行改造势在必行,其对策是实行扬长教育。扬长教育可以从哲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儿童发展心理学找到依据,其实现主要依靠四个方面:确立“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设置超市式课程;珍视学生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全面的教育,即大学在培养学生一定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非职业性的知识,其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在过度注重专业教育的今天,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却并不乐观,存在着多种困惑,从政府对通识教育的财政支持、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雷 《时代教育》2007,(8Z):131-131
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青少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冷漠令人担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应从国格和人格两个方面着手,同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4,(6S):22-23
雷东根: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配合这个目标,我们努力改善教育的环境,更多营造鼓励学生思考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可是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每所学校安装了电脑系统,特别是今年5月,釜山市教育厅与江原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了一个电脑系统,用于学生的电子测验。二是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由“反教育行为”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教育行为,是指学校教育中不含教育性、不具备教育价值、对学生不可能起到教育作用的行为。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教育活动”进行却没有设教育目标、不含教育内容、没有起到教育作用的行为;另一种是在学校教育中出现却对教育活动起相反作用的行为。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罚学生致死、学生不堪负重自杀、反科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等反教育行为不绝于耳。这些反教育行为与我国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对基础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除了向学生传授政治知识外,还肩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任。而许多名曲、民歌等都不同程度地蕴涵渗透了丰富的思想品德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两者若能有机融合,必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呈现普遍缺乏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分析了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从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是以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陶冶教育就是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它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它虽没有强制性的措施,然而对学生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陶冶教育的氛围内进行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人生真、善、美的追求。激励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激爱兴趣为先导,发掘潜力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适应学生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上,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学生服从教育、学生适应教育、教育服从学生三种关系。但在制度化教育中,延续至今的主要是学生适应教育。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教育适应学生,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调整,这是对当代社会知识观变革、社会需要变革、人们对人的发展认识变革的反映。所谓教育适应学生,是就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而言的,主要是指教育活动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和多种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和促进其有效的发展。其实质是打破以往教育的统一性特征和模式化,实现教育本身的多样化和创新化。当前在教育适应学生上既应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明确认识,更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更新教师素质,加强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的质量与时效性。而进行人格教育、隐性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办法,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目标,分别为: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是基础,帮学生做能人;生活生涯教育目标是核心,帮学生做福人;道德生涯教育目标是关键,帮学生做好人。并就这三个目标的递进关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指导正在进行的青少年生涯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人性的认识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性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基于人性的教育应该是“适应自然”的“自由教育”,并谋求学生的主动、和谐、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应是以适应为基本要求,以发展为终极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笔者对学校如何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魏书生,辽宁省特级教师,著名的语文教学家。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外教育理论,以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著名的“六步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创新性、发展性和求实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一、语文教育民主观语文教育民主观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中的民主化,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魏书生认为,要把学生当作“主人”,就必须尊重学生,努力走进学生心灵,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尽可能深…  相似文献   

18.
挫折对学生的心理既能产生有益的作用,也会妨碍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创设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学生树立直面挫折的意识,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创设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课外教育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课外教育以其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诸多特点受到中小学生广泛喜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健康体魄,造就了他们正直、善良、勤勉、合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当之无愧的教育主渠道,那么,课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第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为牧区历史教师,必须从牧区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七环节教学法,从每一个环节抓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