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持续18天的“两会”报道,正值政风、会风渐变之际,新华社报道的文风随之而变,新风扑面而来。新华社营销总平台汇集的众多媒体用户对新华社报道的这一明显变化,水暖先知,纷纷予以好评。这18天的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所发生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动因引导的?本文以几篇有代表性的稿件为例,略做推演。  相似文献   

3.
“畅销书”三人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若干年来,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不断出现某类图书十分走俏的现象,人们称这类图书为“畅销书”。究竟什么是畅销书?它大体上具有怎样的特征?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前,畅销书的出版存在着哪些问题?社会主义的出版家们应当怎样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种文化现象?……都是不可不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我们三人,不避谫陋,继讨论“丛书  相似文献   

4.
“克隆”,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那么,克隆到底是什么?克隆技术能100%的“复制”人吗?复制人,是福还是祸?在这场国际性的讨论中,我国科学家又在想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陈俊 《青年记者》2016,(36):14-16
当前网络正改变我们的世界,媒介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当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广播还能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陪伴吗?当传统媒体都在被迫转型的时候,广播样态和广播表达方式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吗?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中“伴随性”最强的媒体,到底何去何从?这都是所有广播从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的一年,广播人做足声音文章,在创新广播表达方式、提升广播话语权上狠下功夫.在拓展音频使用的场景,探索全新的音频盈利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江西日报社所属《江南都市报》世纪号的成功策划和出版,展示了这个年轻的集体的智慧和运作技巧。 早在去年11月,报社编委会便开始筹划这场“世纪新闻之战”。跨入2000年时,《江南都市报》曾成功出版过100版的“千年珍藏版”。一年后的“世纪珍藏版”该翻出什么花样?世纪版到底要珍藏什么? 报纸是新闻纸,看报首先看新闻,鲜活的新闻就是报纸最好的珍藏。总编辑王晖提出“世纪号”要“以新闻当家”,把  相似文献   

7.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深度报道?各家立论不一。正因为如此,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研究。刘玉普、戴玉亮《到底什么是深度报道?》一文(载本刊1995年第2期),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但文中认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即:只有新才有深,新=深”,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拙文求教于刘、戴两位及新闻界同仁。新,是一切新闻体裁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的“新”,不仅要求时间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有新意。天地宇宙间许多事情都在重复发生,但不能重复报道。新意从何而来呢?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把事物独县个性的东西,把新情况、新问题、新办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什么?     
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朱剑红的文章《肯德基吃什么?》,读罢,我为这样一个问题缠绕:我们读什么? 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读的,无疑是记者告诉我们的:北京前门的肯德基快餐厅是美国肯德基国际公司在世界各地开设的7700多个分店中销售额最大的,蜂拥而至的人们在那里到底吃什么?不是“吃鸡”,不  相似文献   

10.
按照传统的思维逻辑,人们更倾向于听到好事,好事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而现如今人们对于坏事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好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非正常现象的存在?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国家“973计划”将“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端,十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实用。然而,仍然经常有人提出:数字图书馆是什么样子?会像有些人说的“是泡沫”吗?到底应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成果、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展望未来,更好地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此,定于2007年11月下旬在广东深圳召开2007“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主办…  相似文献   

12.
《南京晨报》已经一岁了。当她横空出世的时候,曾以超常规的高速成长性引起新闻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晨报现象”。一年过去了,该报已成为南京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份早报。晨报在创造报界奇迹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诸多思考。那么,晨报何以异军突起?秘诀何在呢?晨报又到底给新闻界留下什么启示?应读者要求,本刊特邀在宁的部分专家学者展开座谈,对“晨报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研讨。现将这次座谈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国家“973计划”将“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端,十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实用。然而,仍然经常有人提出:数字图书馆是什么样子?会像有些人说的“是泡沫”吗?到底应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成果、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展望未来,更好地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此,定于2007年11月下旬在广东深圳召开2007“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主办…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以国家“973计划”将“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端,十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实用。然而,仍然经常有人提出:数字图书馆是什么样子?会象有些人说的“是泡沫”吗?到底应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成果、总结经验、研讨问题、瞻望未来,更好地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此,定于2007年11月下旬在广东深圳召开2007“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主办…  相似文献   

15.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无性繁殖绵羊“多利”,被称为“克隆”。这一消息被新闻媒体竟相报道,并引起了各种争论和人们的好奇甚至恐惶,“克隆”也几乎成了“复制”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本来对此无话可说,可是由“克隆”而引发的另一现象却让人不能议论一二。这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新闻流行语现象。“克隆”本是一个科技用语,可是因为它太时髦了,竟被某些“新闻异常敏感”的人借用了。手头有两份很有  相似文献   

17.
裴蕾 《现代传播》2003,(5):97-98
中国播音学到底是什么 ?大学毕业那年 ,捧着刚刚出版的《中国播音学》 ,我想 ,中国播音学是我国播音工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其厚重程度不足以吓唬人 ,有些理论还显得有些乏味。汉语有声语言创作到底是什么 ?年轻的我认为 ,我所学习和实践的汉语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传统的甚至多少有些过时的风格。新时期的广播电视需要多样化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从大学二年级一直到参加工作头几年 ,学习工作之余从未间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实践 ,边学习边实践 ,边实践边教学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我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想起那些“不足以吓唬人”的 ,甚至有点儿乏味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报上读到的一篇报道中有这样一个词:8.043626万元。人们读后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笔款子到底是多少钱?特别是其中最后两位数即0.000026万元,到底是多少钱?人们得动一番脑子才能“绕”过来。原来这是80436.26元。人们不禁要问:本来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字,干吗要把它这样复杂化? 也许会说,这是为了排字时少占字数。有些数字使用小数点是可以起减少字数作用,如“7元2角5分”写成“7.25元”,“78000元”写成“7.8万元”而且读起来也是一目了然,意义清楚。但是,这只能在这种情况下用,而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套用。 同“80436.26元”相比,“8.043626万元”没有减少字数,而是多用了一个字,而且使本来一目了然的数字变成了使人“绕脑子”的数字。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19.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20.
韩蕾 《现代传播》2002,(5):132-133
纪录片到底要记录的是什么 ?假如我们是在记录人 ,那么我们要记录这个人的什么 ?———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形成的原因 ;当然 ,我们要通过对这个人的言行所做的“客观记录”来传达这种思想、感情。假如我们是在记录一个时代 ,那么我们要记录这个时代的什么 ?———思想、心态、精神以及形成这种思想、心态、精神的根源 ;当然 ,我们要通过对某些人、某些事所做的“客观记录”来传达这种思想、心态和精神。归根到底 ,纪录片要记录的是思想 (自然类纪录片暂不论及 )———是一类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社会的思想、一个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