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即"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2.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買)',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買)"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買)"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辶水)"字,过去释为"速"或"(之冉)",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之冉)"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護",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5.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中"(追)((追))"、"(姊)"指王出行时的止舍或军队驻扎,"姊"还指先祖之牌位,后来这两个意义为"次"字所承担,"(追)((追))"和"(姊)"不能直接隶定作"次";前辈常把"(姊)"误释作"(姊)",其实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无论是字形、语音,还是用法,都有较大的差异;《汉语大字典》中误把"き"、"ぎ"、等甲骨文字形当作"次"字,其实这两个形体当为"次"字,后世作"涎".  相似文献   

7.
辞章乃由"意"与"象"结合而成,而此"意"与"象"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是由"象"而"意",即为"读"(鉴赏)的过程;而是由"意"而"象",则为"写"(创作)的过程.因此读与写是分不开的,而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先针对辞章的内涵(词汇、意象(狭义)、修辞、文法、章法、主题(主旨)、文体、风格等),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加以统合,再举"意象"、"章法"与"主题"(主旨)为例予以说明,凸出读与写双向互动之情形,以作为语文读写研究或教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10.
"身势语"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有形无声的语言,是人们信息交流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途径.因此,"身势语"在以信息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适时、适度、自然地运用"身势语",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通畅、更明晰,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99页写道:"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台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根据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雄蜂的孤雌生殖"(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应属于有性生殖;同理,"单性结实"和"单倍体育种"也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它们的新个体都不是由合子发育而成,也不应该属于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2.
陆荣 《现代语文》2006,(10):127-128
《说文解字》:“身,躬也。”段注:“大徐作象人之身。吕部曰:‘躬,身也。’二字为互训。躬必人吕部者,躬谓身之躯,主于脊骨也。”身是专指身体的躯干部分,不包括臂等其他部位,因此汉语里有“身首异处”等词语。由身体的躯干引申为整个身体,再引申为“自身、自己”的意思。杨树达先生《词诠》:“人称代名词,今言自己,往往与他人对待言之。”此种用法自先秦始即已使用。如《孟子·滕文公下》:“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代之也。”又《吕氏春秋·爱类》:“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徐州市振兴路小学于2018年9月建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教职工101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8人。学校"以振之家乡为己任,以兴之国邦为责守",谨守"振民育德"之校训,凝练"向美而兴"之校风,秉承"用适合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之办学理念,倡导"乐学、会学、博学"的学风,旨在培养出"大智"(爱学习、善思考)"大勇"(有责任、敢承担)"大气"(广兴趣、会审美)"大义"(懂感恩、乐助人)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  相似文献   

15.
<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称《茅屋》)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被编选在统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历代方家对此诗多有评点,有赞其布局之妙者:"‘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王嗣奭《杜臆》)"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浦起龙《读杜心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杨伦《杜诗镜铨》);有赞其胸襟广博者:"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何焯《义门读书记》)"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宋宗元《网师园唐  相似文献   

16.
"人体素描",顾名思义,"人体"是表现对象,"素描"是绘画方式。《辞海》:"素描"(Drawing)单以黑色描写,不加色彩之画也。如墨笔画、钢笔画、木炭画等,统称素描。又文艺作品之描写景物而不十分渲染者亦称素描。实际上素描的内涵与外延早已扩展,大凡简单描写与单色绘画都可以成为素描,现代生活中文学、影视作品同样在沿用"素描"这一概念。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素描"被认为是艺术造型的基础,地位尤为突出。人体素描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一般来说人体素描都是由临摹人体石膏像开始,逐步进入真人写生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历史沉积的一块瑰宝,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然而中国古典舞从1950年被正式命名以来,它的发展和建设却经历了漫长而又崎岖的过程.由"身段"与"身韵"其关系同根同源、却各自绚烂、又千丝万缕,从戏曲"身段"到古典舞"身段",再到现在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虽一字之差,却是艺术的独立与飞跃.使中国古典舞身韵最终找到了自律,找到了舞蹈本体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从而使他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正>老典开篇"老典"者,史绍典也。圈内称"老典"而不呼"老史",考其由来,我曾"戏说":缘于对余姓之"敬畏",一者,史,历史也,余之始祖为周初史官"伊佚"(或云造字之仓颉),后以官为姓,不呼"老史",敬"史"。其二,"史"(shi)、"死"(si)不分,不呼"老史",畏"死"。于是以"老典"名。实则,"敬"、"畏"乃人人应有之情,畏(敬)天、畏(敬)地、畏(敬)鬼神是也,惜今人敬畏之情丢失几尽,乃有贪脏枉法、无法无天、奸佞狡诈者。而圈内以"老典"名,实语文之光!  相似文献   

19.
欲望叙事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慾"从"欠"从"谷"从"心",本意为缺食.所谓"欲望",是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欲"被看作自明的概念,对它的阐发多是说明式而非本体性研究,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苟子·非相>)同时主张以"礼"、"仁"控"欲",认为个体应当"克己复礼", "刚毅木讷近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似文献   

20.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