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也非炫耀国威。前期主要目的是通过“金钱”和“大棒”并用的政策来获得海外各国的“外交承认”。后期是郑和及其使团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下西洋。朱棣是前期下西洋的推动力。后期这一主要推动力就变为郑和了。  相似文献   

2.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相似文献   

3.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5.
凡是到过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人都会被设在七楼过道上的开放式“船模陈列室”所吸引,毫不奢华的陈列室却价值连城——“大捕船”“中山舰”“科考船”,展出的珍品不少;更为宝贵的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还原当时盛况的模型船队与全景地图也在小小陈列室里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6.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重的一笔,而且对明代海洋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是中华民族“云帆高张,涉彼狂澜”的时代精神与“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的宏伟气度在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其二是与海洋有关的作品成批地出现,《西游记》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三保太监西洋记演义》专写郑和下西洋之事,水傀儡戏、《下西洋》、《八仙过海》、《五龙朝圣》等演出了海洋故事题材的戏剧:其三是展示了海洋交通所带来的异国文化和风俗民情,开拓了海洋文学题材。  相似文献   

9.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明史讲座     
现在讲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问题:郑和下西洋的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一)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首先说明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明朝时候把现在的南洋地区统称为东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现在的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地区;东洋指的菲律宾、日本等地区。在元朝以前已经有了东、西洋之分,为什么有这样的分法呢?因为当时在海上航行要靠针路(指南针),针路分东洋指针和西洋指针,因此在地理名词上就有“东洋”和“西洋”。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主要是指现在的南洋群岛。  相似文献   

11.
活动主题:“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相似文献   

12.
侯显,明朝初期著名藏族宦官,外交和平使者,他的一生因出使而闻名。在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他四次率领舰队远航西洋(其中两次是同郑和一起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十五个国家。三次进入西藏,了解藏区实际情况。传达、推行明朝对藏区的管理措施,并迎请“大宝法王”和“大慈法王”等进京晋见明成祖。侯显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其历史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与此有关的一起“冤假错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世界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课新航路的开辟练习题三“将15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按照时间顺序列成一表,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的姓名、出发国家、到达地点或重要成就。”本来,郑和七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可是此题的答案却把郑和远洋航行的年代误为1504—1533年。如果按照这个答案,郑和下西洋就不是早于而是落后于迪亚士、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大事。所谓西洋亦即婆罗洲以西的一切海洋,相当于现今的南洋和印度洋地区。此时的“西洋”表示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也就是说“西洋”与大西洋或欧美各国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明初的和平外交,促成了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进一步稳固了国内统治秩序和发展了对外友好关系.随着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和平外交的巨大胜利,东方世界逐渐建立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国际关系体系,这是明代封建统治者所追求的“皇威“与“德化“的最高目的.然而统治者一味沉迷于这种“中国中心观“的满足中,去追求“宣教化于海外“行“厚往薄来“的礼仪,使明代疲于应付,财力匮乏,不仅无益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使明代在繁荣以后的几十年过早地走向衰亡,而且也无助苦心经营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巩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电台、报刊等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笔者有一学生在2005年7月10日《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则对“西洋”的介绍:元末明初的东西洋以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亚齐为界,亚齐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明万历以后的东西洋以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称“东洋”,以西称为“西洋”。  相似文献   

17.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18.
课本编排体例上存在的问题颇不算少。标点符号不统一。第 2章课后练习题中的“练习”二字后加有冒号 ,而其他 2 8章都没加冒号。《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节中 ,《郑和下西洋》中的“下西洋”三个字都未加引号 ,但第2 2 8页大事年表中 ,“下西洋”三字却加上了引号。该书有 5课的课后附有填表练习题 ,其中 ,第 6、2 5、5 3页题目要求的句末没加标点 ,而第 73、1 1 4页的却加了标点。在叙述一些重要内容时 ,课本多处用了“第一”、“第二”、“第三”、……。其中 ,第 2 0 4页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的后边用的是顿号 ,而其他则用了逗号。方框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20.
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反省工业文明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都提供了一种有启发的观念和独特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