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合:80年代以来道德教育一大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道德教育新理论、新流派喷涌迭现的十年。威尔逊(Wilson,J)的理性功利主义模式,赫斯特(Hirst,P,H)的世俗的道德教育学说,麦克菲尔(Mcphail,P)等人的道德教育的体谅学说、斯克利文(Scriven,M)的认知方法、纽曼(Newmann,F)的社会行动模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1]这些理论既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影响着以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事实上,80年代后兴起的以共生、关怀、理解、责任、体验等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于审视和批判中产生的。当然,这一审视批…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其基本特征为"社群化",即以社会达至的道德共识作为教育内容,在学校构建道德社群,以作训练学生品格的教育环境,其目的在于解决美国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问题.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具有共识价值的统摄性、整合控制性和人为性等特征."道德教育社群化"可以理解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特征,这对于分析我国整体主义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怀伦理学对西方道德教育领域的冲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社会具有权威性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劳伦斯.柯尔伯格(1927—1987)提出的道德认知理论。从本世纪70年代起,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产生的关怀伦理学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冲击。关怀伦理学是一种建构在女性主义视角之上的,肯定女性...  相似文献   

4.
陈强 《教育探索》2002,(8):31-33
本从道德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内容和过程)、道德品质形成的两种过程(内化和外化)、道德品质的三种主要成分(认识、情感和行为)这三个角度对西方主要的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类研究,以供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到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再到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正当性问题、本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以及价值性问题等几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吴芳  朱铁成 《物理教师》2007,28(1):60-61
STS—EL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生活(life).STS—EL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以及科技教育危机而兴起的。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生活相互和谐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中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7.
闫荣林 《家庭教育》2007,(6X):26-27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兴起两种道德教育的新革命:关怀教育与新品格教育运动。这两种道德教育分别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和社群主义美德伦理的基础出发,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重新诠释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描述西方道德教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经历了道德教育与生活的逐渐分化、完全分离,再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回归、分离的交织,涌现出很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和教育模式,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美国道德教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下滑苗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下滑到历史的最低点。尽管当时的美国人相对镇静地目睹了道德教育的衰退,但更多的人还是警觉到了道德教育衰退的后果,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试图为年轻人创造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心德育模式以“关心”(Caring)为核心概念,体谅德育模式以“体谅”(Consideration)为核心概念。这两种不同国别条件下产生的道德教育模式具有相似的主张。本拟从两产生的历史背景、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的课程设置、道德教育的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等方面作一比较,以期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和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要摆脱道德教育的低效状况,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变革。对于这一点,学者们已基本上达成共识。那么,如何将这一理论上的共识变为具体的行动呢?由王秀兰、庞学光主编的《儿童道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颇具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各有其特点和擅长,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将心理疏导有机融入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主体间性模式等是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增强家庭育德功能,创设学校道德教育新情境,营造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是实现心理疏导融入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归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6.
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踏上了变革和发展的征程。在学术界的研究方面,学者们注重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道德教育实践问题,涌现出一些道德教学理论流派;在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主要是在强化国家的控制和重视个性原则的理念指导下,围绕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方针的心灵教育政策和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两方面来进行;在中小学的实践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志强 《家庭教育》2007,(8X):26-27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袁桂林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读了该书之后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反映了目前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成果.书中所收入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学说大多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较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其中有些是80年代或90年代初期才逐渐形成的理论学说.书中有些理论学说第一次被介绍给我国读者,这是很有意义的,有利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精华之处,为我国学校德育服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忽视的三方面的原因和五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和五大表现。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由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这一曲折发展过程,提出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6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成人中专教育的困境与“三维教育模式”青海李颖一、困境何在(一)成人中专的教育观念滞后,表现在偏重基本素质教育,对就业上岗的职业能力教育不突出,毕业生能力低下。(二)生源对象发生变化.与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时的生源素质相比,90年代在职职工的生源已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