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的翻译是比较难的,如何翻译古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译出诗的表面意思,而且还要掌握作者的目的,写作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古诗翻译的达旨问题,翻译的意象与情趣这两方面来谈古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胡海燕 《科教文汇》2008,(29):254-254
在中国几千年辉煌的文化遗产中,古诗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部分。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古诗,了解中国文化,中外翻译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古诗英译工作。本文试对古诗英译中的人名翻译作一浅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和英译本中社交指示语的选择,论述了英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差异,以及汉语社交指示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原则,从视界融合与文化过滤,文本的空白,诠释的历史性与误读三方面,来看古诗翻译的多元化.认为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无法完全融合,因此古诗翻译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马铁威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X):194-194,201
根据伽迭默尔的诠释学原则,从视界融合与文化过滤,文本的空白,诠释的历史性与误读三方面,来看古诗翻译的多元化。认为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无法完全融合,因此古诗翻译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是指某种文化中特有的,包含某种审美信息的词语或词组。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包含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信息的词语或词组。多年来,文学翻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引起了翻译界诸多的思考与讨论。但对于翻译的另一大领域-口译-中出现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注不多。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口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变通翻译。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廖顺珠 《科教文汇》2007,(8X):171-172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石磊 《科教文汇》2008,(35):46-47
关联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自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系统地提出以来,因其庞大的理论框架和极强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其它研究领域。随后,Gutt于1991年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支撑的尴尬局面。文章将基于中国古诗的特点,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古诗英译这一研究领域尝试性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论述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对中西《关雎》英译本的分析表明:首先,韵体译诗和散体译诗虽各有所长,但应在不“损义”的前提下,保留汉语诗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次,翻译是一种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张红梅 《百科知识》2021,(30):63-66
成语是汉语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是最能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今各国间跨文化交际十分频繁,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其他语言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汉语成语的翻译不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其中的思想和文化,以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交流.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动态对等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更加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要求翻译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以获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等的阅读理解程度.本文立足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西游记》俄语译本中所翻译的汉语成语,探究有效的汉语成语俄译方法,试图在翻译汉语成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文化交际途径,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多语种叙词表汉语翻译和维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多语种叙词表汉语的翻译和维护工作,总结了多语种叙词表汉语翻译中应遵循的统一汉语叙词,基于概念、词间关系、自然语言等多项翻译原则,并分别给出具体翻译实例;文章还从目标语言翻译人员的角度,给出了两个维护工作的两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3.
开秀玲 《科教文汇》2008,(27):236-237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中间充满了空白或未定点,需要读者对此做填补。古诗的作者们在作品中精心设置了许多不同特点的“空白”,以诱发读者的审美兴趣。在翻译古诗时,译者们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填补这些空白。  相似文献   

14.
孙辉 《科教文汇》2008,(29):41-41
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的一些表达形式和概念在英语中可能是空缺。反之,亦然。本文对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汉语而言,英语中更多使用的是被动语态。由于被动语态很少在汉语中出现,因此很多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要翻译成汉语中的主动语态。事实上,译者也尽可能的试图把英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中的主动句。但是,译文一定要具有可读性并且通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种翻译英语被动语态的方法。这是一门值得关注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选取了九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进行对比分析,对英语教学、翻译以及英汉交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向荣 《科教文汇》2010,(16):117-117,133
本文首先通过实例讨论了英汉语篇差异和翻译腔之间的关系,提出产生翻译腔的主要原因是译者没有调整英汉语言的语篇差异。然后从语句结构和逻辑顺序两方面阐述了英汉语篇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最后提出,只有根据上述语篇差异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19.
陈敬梅 《科教文汇》2014,(17):99-99,125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标识语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文,但各种场合的汉语标识语的英译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汉语标识语的英译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就如何翻译标识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杭宏  张金阳 《科教文汇》2008,(21):240-240
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应当关注语篇中的主位及主位结构,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转换有两条基本规律,即英语主语主位和汉语话题主位的适当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住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语主位中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