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都没有“思考·练习”。这些题目的内空包括侧重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题目和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练习题。“思考·练习”充分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思考·练习”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课文的“思考·练习”都有3─6个题目。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意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对课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按习惯的教学方法,一篇讲读课文,首先是扫清生字词,接着是按次序逐词逐句甚至是逐字分析课文内容、情节,最后才是让学生动笔做“思考·练习”。然而有的“分析”超过时限,只得让学生把“思考·练习”当作“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来完成。这样课后思考练习题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赘特。 一、发挥“思…  相似文献   

3.
梅芳 《福建教育》2010,(6):36-37
笔者曾经对人教版教材课后“思考·练习”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每班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中,二年级上册课后“我会填”部分,78%学生填写了,但有教师批改的仅占20%;高年级“资料袋”“阅读链接”基本作为学生自学材料,课堂上很少被关注,课外也没有相关拓展。可见,课后“思考·练习”不受重视是当今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领会、把握课后“思考·练习”的编写意图,用好“思考·练习”,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中,不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文后都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写者针对本年级、本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课后“思考·练习”,我们便可以看出文后“思考·练习”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思考题,二是练习题。其中“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重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自豪”“清澈”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4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教学录像片。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试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用“自豪”“清澈”造句。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中的“读读写写”。二、…  相似文献   

6.
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技能和读书方法,进行阅读自学的课文。这类课文的预习指导最大特点是“放”。到低怎样放?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放: 一、字、词、内容全放。全放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查字词典,学会生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自编提纲,归纳段意、中心,独立完成《预习指导》上和课文后的练习题等。 二、重点、难点半放。半放是指以老师为主导,提示课文重点,点拨难点,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示释疑线索和学习方法,明确解答要求。 鉴于三类课文预习指导有“放”的特点,因此,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思考·练习”。“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题侧重语言文字训练,从整体上作分析,它具有下面一些功能。一、提示课文重点、难点有些课文重点及难点较为隐蔽,“思考·练...  相似文献   

8.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均设有“思考·练习”。讲读课文后一般有4至5个题目,阅读课文后一般有3个题目。题目的内容包括侧重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题和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练习题。“思考·练习”充分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课后作业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据。作业设计以大钢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为依据,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课后作业题一般由思考题和练习题两部分组成。思考题着重提示基本功训练的重点,课文的难点,启发思考,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训练和运用。课后作业  相似文献   

10.
闲读课文具有半独立阅读的性质,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把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读书实践,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1.独立自学,适当引导阅读课教学不同于讲读课,没有识字任务,词、句、段的训练低于讲读课。教学中可以凭借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也可设计少量思考题,布置学生阅读、思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集中就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检查、讨论,作适当引导。如:在闭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要正确理解放事的寓意这个难…  相似文献   

11.
潘林 《四川教育》2000,(2):42-43
“思考&;#183;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思考&;#183;练习”的重要作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文章段落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出示课题。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学生试读课文,并看文末插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赵一曼的一个普通粗瓷大碗。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该段有三句话,从哪一句话、哪些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粗瓷大碗?(议论“仅仅”、“感人”等词义。)思考并回答:“照此思路,下面  相似文献   

13.
凭借教材改革教学福建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国炎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就课后“思考·练习”来说也有很大的改进,它提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体现了学习课文的要求。讲读课课后要求由思考题和练习题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明白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教具准备 配合课文的5张活动灯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相似文献   

15.
[变化]   翻开人教社2002年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方阵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旧版教材的相关训练全都安排在“思考·练习“的最后.同一训练项目,首尾位置的变换,其内涵及其导向作用小视不得,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  相似文献   

16.
教学要求:1.学习老班长赤胆忠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和舍己救人的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2.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述反映他的内心世界的.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4.自学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弄懂课后练习题中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1.理解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2.弄懂课文是怎样透过人物的“外表”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教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第一课时:预习辅导 第一步“学生预习”:①以“古井”为题是写人还是写物?②标节号,拼读生字;通读全文,划四要素和生字、新词;写全文大体内容。③先划或写节意,再根据课后题3提示,用“‖”给课文分段。④联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⑤思考课后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步“辅导学法”:先指导理解生字、词,再讨论分段,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时,教师个别辅导;在  相似文献   

18.
课后的“思考·练习”是小学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了实践的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课后的“思考·练习”,挖掘蕴含题中的导学因素,掌握学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依据“思考·练习”,确定自学...  相似文献   

19.
一、通读总览初读课文,要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印象,达到总览的目的。此步要充分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要默读全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二、细读深思“细读”,即认真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分析阅读,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深思”,即对文中重、难点字句要深入思考(一般可用课文后安排的思考练习题,也可教师另行安排)。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这段话,说明“他怕,他不敢动”然而却“向门口移动”这种心理和行动前后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大纲”已为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分层次落实具体目标。当然实现总体目标的层次很多,这里就课后“思考·练习”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有的放矢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后“思考·练习”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准绳,如果离开了“准绳”,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就会加大,交给学生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就一篇课文而言,如果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认真领会了《教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