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学鉴赏是一种鉴赏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不是被动的,不只是反映作者或文本的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意义的生产,把自己主观的认识,注入到文本中去,也构成文本意义的一部分。”因而,阅读感知不仅仅对文本的直接反映或复写。鉴赏者往往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去感受文字、体验文字、激活文字,并使它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淑凤 《教学月刊》2006,(12):16-18
评点式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一种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或圈点勾画,或诠释疑难,或探幽发微,或画龙点睛。这种阅读方式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新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采用评点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  相似文献   

4.
"联结"策略是指以阅读文本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文本中已有的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与文本信息联结、与相关文本信息联结、与已知事物和网络资讯联结、与生活经验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学生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是,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7.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作者双方信息交换和双向互动的过程,根据尧斯的文学接受理论,伴随着读者的阅读过程,文本会经历一种再创造,成为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真正审美对象。而在此过程中,读者充当着与作者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阅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出,而是文本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无疑是事半功倍之举。  相似文献   

9.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就要求读者把阅读文本看作是和活生生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碰撞,使读者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达到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邱卫国 《阅读与鉴赏》2009,(3):19-19,15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短路”和“断路”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与文本真切“对话”,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旨。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开启对话的窗口,以实现沟通融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活动必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它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本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15.
邢汉林 《陕西教育》2005,(10):21-21
现代阅读“对话”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自主阅读的生成基础是“倾听”,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在经历各种体验中实现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维护读者(学生)对文本的“倾听”;而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也是读者对作品不断思考,创造的过程,阅读不应只是对范文  相似文献   

16.
杨伟娟 《师道》2010,(6):38-38
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认作者的生命情志;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个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客体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成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探究"、"理解"、"发现"他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建构起自己对文本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与体验。探究性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成绍智 《小学生》2013,(5):29-29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古到今一致认为,阅读是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有效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就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阅读作品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阅读的灵魂? 阅读是读者积极地与文本、作者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读者、作者、文本缺一不呵,三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是一种对话。让我们来看一下读书人在阅读中的体验。周作人说过这么一番话 :“不佞故人不多 ,又各忙碌 ,相见的时候颇少 ,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 ,此随时可晤对也。”读物作为作者的精神产品 ,读书就是与作者晤对而谈 ,其奇妙之处 ,正在于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 ,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自由交流。对话 ,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但是 ,课堂中学生与本文的对话 ,又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学生不会阅读 ,如何实现与文本对话 ,又怎样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深入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