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稿磁盘化和计算机介入校对工作,是出版现代化的表现,是出版生产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磁盘书稿校对和计算机校对,是当前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出版社来稿中的手写稿逐渐为磁盘稿、电子邮件稿所代替,这种书稿介质的变化已深刻地冲击着传统的编校运行体系,如何顺应这种新形势,这是各出版社及现代编校人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现结合本社具体情况及个人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磁盘稿的编校工作客观上要求校对人员编辑化  编辑和校对,原本是出版工作中两个独立的主体,又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环节。按传统的编辑学、校对学理论,这两者之间是不可混淆的。  如今,在磁盘稿条件下,这两者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化。磁盘稿的最大特点,就是免…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5.
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于2000年7月29日-8月 2日在大连召开以“磁盘书稿校对及校对软件应用”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家中央部门出版社的60名校对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共提交了论文或实验报告50篇,内容涉及磁盘书稿校对与传统校对之比较,书稿磁盘化对编校分工、校对体制、校对功能和校对方法的影响,磁盘书稿差错分析及校对防范对策,人机结合核对模式,以及磁盘书稿校对的量化管理等。 磁盘书稿和校对软件虽然都是新事物,但发展的势头很猛。两年前,磁盘书稿还只出现在少数大学…  相似文献   

6.
是分是合怎取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书稿磁盘化形势下出现的编校合一的主张,出版界的相当一些人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为了保证图书质量,绝不可实行编校合一,相反应该加强校对科室,提升校对功能.笔者对此尚存困惑,提出以下疑问,求教于出版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读、校并行是校对工作的要点。校对工作的实践证明:读得懂才能校得好是校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校对书稿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磁盘稿的编校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扬 《出版科学》2001,(3):59-59
目前,作送来的磁盘稿大多数并非由作本录入,而是由别人代录入的,所以打印稿的质量有好坏。对于那些没有经作仔细校对过的,留错率较高书稿,要坚决退改。另外,每个作使用不同的汉字统如Word、WPS等,与出版社所用的排版系统不可完全兼容,所以应要求作使用哪几种汉字系统或用提供本件的方法,以使作提供的稿能与版社的排版系统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人员配备、硬件配置、校对程序的组织和管理、质量监督几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抓好校对工作。   一、合理配备校对人才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做好校对工作,就要有一定数量和达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选拔一个懂管理、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业务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强的校对负责人。校对负责人负责着全社书稿校对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社内出版部、编辑室等部门协调,对社外校对、工厂的校对质量进行管理。校对负责人日常工作琐碎、具体,除完成自己的校对任务外,还要负责收稿登记、退稿登记、整理稿件、分配校对任…  相似文献   

10.
校对质疑正误的判断及处理是科技书稿校样处理的主要内容,编辑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校对质疑,对提高科技书稿内容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写作、编辑、排版的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出版部门。计算机自动文字校对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工校对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状况,也为改变传统的人工校对模式,实现文稿的自动校对,提高校对质量,把校对人员从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与西文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词与词之间无明显分隔,词的切分具有很大困难,目前所使用的软件均无法达到独立完成书稿校对工作的能力。因而应将汉语校对系统的功能定位于人工校对之外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校对以词语检…  相似文献   

13.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形势的发展 ,校对工作中过去那种仅限于死对原稿、只校异同的校对原则 ,已不能适应图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了。只有既校异同 ,又校是非 ,才能满足“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物付印之前”的要求 ,确保图书的质量。因此 ,校是非是十分必要的。一、校是非的必要性1 原稿不可能做到无“非”我们科技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科技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 ,其中往往有较多的公式、图表、符号、上下角标等 ,比较复杂 ,极易出错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方面 :一本书稿往往系作者用多年的心血写作而成 ,其中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书稿是…  相似文献   

15.
周奇 《中国编辑》2007,(4):47-51
阅读,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阅读叫做审读(本文所指的审读是指决定书稿取舍的三级审读),校对阅读叫做校读。审读和校读,表面看都是阅读,但由于阅读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阅读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差异,由此带来对编辑和校对职责要求、素质要求、绩效评估和职业训练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在校对工作中,技术整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加强校对的技术整理意识。一、技术整理是全面把握书稿质量的重 要环节 经过发排处理的版样和原稿由于形式不同,因而造成文中的脚注、插图、公式、表格、标题等的位置往往不能与所预期的相一致,这就出现了版式的处理问题。当遇到大部头书稿,为缩短出版周期一般都采取分校制,由于校对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异,校对质量不可能一致,而且在同一部完整书稿的不同篇章中,可能会出现因不同校对员对同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一致而导致前后文不统一,这又  相似文献   

17.
浅谈校是非     
随着近几年书稿写作的电脑化,出版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编辑职责已由发稿前必须对书稿做到齐、清、定,发展到今天的关注图书的前期策划、组稿、印制和发行,以及图书市场的热点等,事务性工作相对增加,编辑分内的对书稿中的差错及对文字的修饰与润色等工作更多地落到了校对人员的肩上,编辑工作出现了向校对环节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9.
高骅 《陕西档案》2003,(4):32-32
一部书稿进入出版社后,从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签发,直到设计发排、校对、印刷最后装订成书,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在职权范围内对原稿的审读、评议、修改签字,三审三校的运转周期等的详细记载,这些便构成书稿档案。对于书稿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就是书稿档案工作。它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计算机普及率的提升,磁盘投稿、网上投稿的实行,校对软件、专业词库的开发成功,给古老的校对方法带来了一场新技术革命--计算机辅助校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