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窦熙博  李严 《内江科技》2006,27(3):71-71,62
马克恩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并没有设想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因为他曾预计社会主义社不会再存在商品经济,劳动不再形成价值,所以,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作用,同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务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即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初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曾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已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科学知识、经济管理、和先进技术等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 ,不仅是马克思所无法预见的 ,也是已有的经济理论所不能准确回答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学习和研究。1 关于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讲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是创造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不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分配观念的需要,也是认识新形势下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这一变化的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对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论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锋 《中国科技信息》2005,32(8):84-84,103
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当前情况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要将坚特和发展两者统一起来,既要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要深化和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双重特征,同时符合劳动价值论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原理,它具有所有科学原理的高度抽象性,因为这种度抽象的范畴使得我们不能教条地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而是要从本质上理解和坚持马克思的价值论,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本质、精髓,了解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今天,创新劳动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劳动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且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需求,更体现了人的核心价值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曾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技术商品的价值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科研成果的个别劳动耗费就是它的社会劳动耗费,它的个别价值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另一种是“不是看它在生产时花费了多少劳动,而是看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这两种观点的问题所在,认为在技术商品上坚持劳动价值论,关键是求出它的社会平均劳动耗费。进而提出“复劳动”与“复价值”的论点和技术商品理论价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综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从狭义走向广义,就必须了解劳动价值的由来。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为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因此 ,按劳分配应该是惟一的分配方式。但是 ,由于在实践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 ,必须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合理的、必要的 ,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预备劳动力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其劳动素养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刻不容缓。该文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等角度展开研究,发现统一多方面积极因素的影响以发挥教育合力,能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将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共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发挥好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该文介绍了思政课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剖析了目前思政课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思政课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卜馨宇 《科教文汇》2021,(12):40-4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该文以天津某高校的23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发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不足,大学生在劳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积极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持续性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校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劳动价值论对科技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冠军 《科学学研究》2002,20(2):148-15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从理性层面分析研究了科技价值的来源和存在方式、科技价值的生产和累加以及科技价值的转移和实现等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对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两种理论关于商品价格决定的分歧,得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共同决定商品价格波动的范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确定值。为提出科学的价格分析机制,须辨证地看待供求均衡论以及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我国存在大量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严峻现实,本文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关系的角度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针对不同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定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收益,而且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源价值论对土地价值认识的比较分析,构建了融合两种价值理论的"农地完全价格"模型。然后将"农地完全价格"模型应用到农地流转价格中,构建了不同类型农地流转价格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等同于劳动力需求增长问题。消费需求升级与工业发展拉动资本深化,引致劳动需求曲线上移与左移,带动劳动供给曲线分层并上移,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克服这些转移障碍,就应采取推进城市化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农业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is perspective explores the production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by contrasting two analyses that are convergent in some respects, divergent in others. In our first line of analysis we use the work of Negri (1996) and Moulier-Boutang (2007) on “cognitive capitalism” to extend some elements explored by Fuchs (2010; 2012) and Arvidsson and Colleoni (2012) on labor and value. This approach foregrounds the adaptability of capitalism and suggests that workers are endowed with “an inventive subjective power” that simultaneously influences and reproduce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ur second line of analysis explores the later work of André Gorz (1997; 2003), who invites us to imagine a society in which social relationships would no longer be determined by the laws of the market, a postmarket utopia. This approach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and relational value production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suggests recentering the debate not around individuals and their labor, but on the web of affe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