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高三复习公开课上,笔者讲评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其中的文言阅读题材料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传主是用匕首劫齐桓公求返鲁地的曹沫。我即兴联系初中课文《曹刿论战》,告诉学生曹沫就是曹刿。在评课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曹沫即是曹刿”一说颇为怀疑。他们说,“曹刿”和“曹沫”写法不同,两人的表现也不一样,一个足智多谋,是位军事家,一个是亡命之徒,怎么会是一个人?(听得出来,碍于情面,他们不好意思直接批评我信口雌黄)  相似文献   

2.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3.
对《曹刿论战》的两点看法徐志才《曹刿论战》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历年来,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较多,意见各异,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仍需探讨。第一个问题,《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记人?从许多资料看,有的说它侧重于记事,有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选编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翻阅一下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讨论讨论。一,《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都没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但从他们具体分析的文字来看,有时是看作侧  相似文献   

5.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转》,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文中主要阐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包括战前准备和战后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才能。除此之外,文中还反映出个人为集体着想,个人对集体产生信心、信任感,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强大集体凝聚力的思想。这一点,对班级管理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曹刿请见"与调动学生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积极主动性"曹刿请见"在"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情况下,曹刿说,享受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乃入见"。曹刿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呢?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请见——  相似文献   

6.
<正>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对一些注释心存疑虑。经向老师求教和多方查找资料,觉得有三处注释似可商榷。兹略呈管见,一得之愚,就教大家。一、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注释:[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商兑:他的乡大夫说:"这是在朝廷做大官的人谋划的事情……"。对于"乡人",课本无注。查阅老师教参,译为"同乡"。这极易误导人们把曹刿视为"乡下之人"。笔者及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便曾以为曹刿乃"地位卑微的平  相似文献   

7.
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倒背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左传》中的文章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还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说他读孔子之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我每读《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章,见曹刿其志其才,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然而,昨日重读“曹刿论战”,猛然生出一个念头:曹刿能够以立德(慷慨赴国难)、立言(“肉食者鄙”)、立功(打败强齐)而名垂青史,真是太走运了。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11.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诸葛亮的《出师表》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前文的主人公曹刿(一说即《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洙)是一介草民,后文的作者是丞相,地位迥然不同。然仔细品读,认真分析,再结合写作背景,就可以发现,在深层次上,《曹》文曹刿认为"肉食者"之"鄙"与《出》文诸葛亮的肺腑之言都是出自于对君主的担忧,都表现出忧国忧君的思想感情,真乃"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  相似文献   

13.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其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其功首推曹刿。曹刿的取胜之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先看曹刿的"知己"1.知肉食者"鄙",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  相似文献   

15.
过去讲《曹刿论战》,我总是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可以说对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我和我的学生都做了合理而成功的分析和研究,课堂效果也一直令我满意。但对曹刿的衬托人物鲁庄公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时对“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这一对鲁庄公的评价也有过想法,觉得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正>《曹刿论战》一文中,作者用史家笔法"唯书其事迹"而未对人物予以褒贬。由题目即可看出,中心人物应为曹刿,鲁庄公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衬托曹刽的深谋远虑,体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论断的正确性。当然,曹刿的确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才。但说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低能,军事上弱智的平庸之君,则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杨坤 《学语文》2003,(4):36-3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文章除了正面描写曹刿的远谋、沉着、冷静、果断外,还用鲁庄公作侧面烘托他的军事才干,使曹刿这一形象丰满感人。对文中的鲁庄公,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国君。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这里有一个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当时齐国剑拔弩张,鲁国的形势千钧一发,庄公和曹刿此时最应该讨论的是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即如何退敌,而曹刿却在大敌当前之时与庄公讨论"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如果鲁国此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一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言经典作品之一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