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一次高三复习公开课上,笔者讲评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其中的文言阅读题材料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传主是用匕首劫齐桓公求返鲁地的曹沫。我即兴联系初中课文《曹刿论战》,告诉学生曹沫就是曹刿。在评课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曹沫即是曹刿"一说颇为怀疑。他们说,"曹刿"和"曹沫"写法不同,两人的表现也不一样,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选编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翻阅一下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讨论讨论。一,《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都没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但从他们具体分析的文字来看,有时是看作侧  相似文献   

3.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对《曹刿论战》的两点看法徐志才《曹刿论战》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历年来,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较多,意见各异,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仍需探讨。第一个问题,《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记人?从许多资料看,有的说它侧重于记事,有的...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说他读孔子之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我每读《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章,见曹刿其志其才,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然而,昨日重读“曹刿论战”,猛然生出一个念头:曹刿能够以立德(慷慨赴国难)、立言(“肉食者鄙”)、立功(打败强齐)而名垂青史,真是太走运了。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上完《曹刿论战》,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学生说:“战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残酷、惨烈、血腥,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感觉不到这些,文章只说“齐师败绩”,我查的资料也只说“俘获甲兵辎重无数,将齐军赶出国境”.我怎么觉得这个战争不够野蛮.”  相似文献   

8.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9.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大同人,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山西人。可我认识《新作文》却是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西安。岁初,作为山西省惟一进入《美文》杂志社举办的“全球华人少年征文大赛”决赛的选手,我去了西安,见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少年。他们都管我叫“老西儿”,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反正我挺骄傲的。因为,在比赛之余,我们除了谈论收获(包括奖金),谈论“新概念”,更多的则是谈论《新作文》了。我发现,许多参赛选手,包括指导教师的参考资料里都有这本杂志。他们都说这个刊物办得很好,清新、活泼、有品味,听着…  相似文献   

13.
周桃红 《学语文》2008,(1):20-2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一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中曹刿的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是文章的重点,但对处于宾位的鲁庄公却往往据一个“鄙”字概括为平庸国君、昏君。笔者以为,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论机遇     
说到机遇 ,让我想起两个故事 :一则是古代的“曹刿论战” ,战场上齐人三鼓之后他方令击鼓进军 ,结果齐军大败。曹刿善于把握战机最终演绎了战争史上以若胜强的千古佳话。另一则是在现代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里 ,经常邀请各界名人给学生讲座 ,听讲座时 ,学生把自己的名字用纸写好了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既精致又显眼。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来这里讲座的人都是各界的精英 ,也许你一个精彩的提问会给他们留下印象 ,他就会记下你的名字 ,或许他就会给你一个发展机会。从古至今 ,善待机遇都是一个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特别是竞争日趋激励…  相似文献   

16.
《我向总理说真话》一书的作者李昌平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讲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技术推广能增加农民收入吗?我在一所大学里提出这个问题时,几百人大笑起来。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是笑我这个乡干部水平太低,连“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8.
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 有深沉的思考者, 有思维的碰撞, 有感情的激荡,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在这里学习是一种乐趣, 课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课改一年后的语文课堂,现撷取两个镜头与大家共享。 镜头一:鲁庄公不鄙 《曹刿论战》的学习进入了后半段—评析主要人物曹刿。在充分肯定——了学生对曹刿军事才能的评价后,我问学生:“除了军事才能外, 曹刿还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在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一份惊喜。 生一: 曹刿是一个很细心很理智的人,这表现在追击敌人时他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敌人旗靡辙乱…  相似文献   

19.
那天上《曹刿论战》一课,在完成了课文的讲解后,我按照教学参考书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凑在一起窃窃私语。那是几个平时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于是,我把其中的一个叫起来,问议论什么话题。这学生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曹刿这个平民,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该生话音一落,不少同学也跟着低声附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呆呆地站着,似乎在等待我做出公正合理的评…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