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杰作,作品创造了不朽的典型阿Q,概括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某些方面的本质;描写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妥协、不彻底的历史悲剧。《阿Q正传》之所以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还与其完美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究《阿Q正传》中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三次重要心理描写,揭示了阿Q心灵深处的潜流,彰显了其性格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2004年8期《阿Q诞生记》一文中说:“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事实上,阿Q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词条,而不是“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不少古典小说人物词条。  相似文献   

4.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肉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阿Q正传》与《凤凰涅槃》形象上的的差异和互补,指出两个作品本质上的统一性,从而得出在阿Q身后是有一只《凤凰涅槃》中的凤凰来代言鲁迅的创作心声。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收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人物——保姆阿长,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所公认的一篇杰作。作品创造了不朽的典型阿Q,概括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某些方面的本质;描绘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农村中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真实图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这部小说中,鲁迅用他的惊人的艺术才能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几十年来阿Q一直活在人民心间。因为阿Q不仅充满精神胜利,更反映出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在文学史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也给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不朽的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土谷祠和静修庵是《阿Q正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空间,它们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社会意义,在《阿Q正传》的叙事建构、主题表达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谷祠是阿Q的栖身之所,鲁迅把土谷祠作为展示阿Q深层思想的舞台并有意利用它来达到一种反讽的叙事效果。静修庵则多次与阿Q的命运发生纠结,被鲁迅有意用来做叙事的"节点"——故事发展的转折之处。  相似文献   

13.
对郭沫若《凤凰涅槃》和鲁迅《阿Q正传》的研究虽多,但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却少。本从形象意义的角度,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对凤凰形象和阿Q形象进行具体比较,并揭示出形象的本质内涵、对人的启发意义和象征意蕴的差异。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两部作品中的形象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0):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谈不完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idarity)的有关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不同层次分析《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言语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言语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茅盾小说揭示出:资本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新生的生产力代表。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生产力意义的作家,学界对此迄无研究。这种新生的生产力意义也就是运用西方管理手段、先进的生产工具运作现代企业、金融、证券,促进资本的快速增值。仅就历史意义而言,阿Q是过去的,吴荪甫是未来的。茅盾是现代作家中惟一具有鲜明的产业意识、金融意识的作家。褒扬工业文明、否定农耕文化是茅盾创作的基本价值倾向。传统《子夜》主题的概括是片面的,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8.
王冶秋先生“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