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贵雄 《甘肃教育》2001,(12):37-37
一、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但只有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潜在兴趣才能持久不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加活动。智力的发展是和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他们的智力就能充分发展。此外,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因思维总是由质疑问难引起的,是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古人云:“学则需疑。”疑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既能为讲解知识…  相似文献   

2.
汤水宝 《小学生》2012,(8):33-33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主动思维、大胆探索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方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形成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通常的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正确的学习行为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有效的复习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尝试与操作,初步形成了适应农村初中生身心特点的中学化学“探究式”复习课教学的一般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大步:即“设疑—温故——知新——演练”。以合作学习为前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研究为主要方式,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把零散的知识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复习的过程既是知识巩固的过程又是能力的再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认为:“思维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是一个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活动过程。“水尝无华,相荡及成涟猗;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课堂上巧妙地利用讨论题目,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新知识。例如在第五章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不可缺少的要求.对此,教师除了精选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心理学”中阐述:“大学教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自己的思维活动心心相印,同步进行,”.制图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学生要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多画图、多看图、多思考、多分析,才能逐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脱离知识,能力是不存在的.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强的.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增强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制图课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和看图能力,要使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功  相似文献   

7.
综括国内外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思维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出再现性和创造性两大特征。思维的再现性特征使主体学习过程中得以把过去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建立起一种结构性联系,使相应的学习操作形成一定的牢固熟悉,并达到结构性概括的水平;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使主体能深刻地、高水平地、迅速地掌握知识,在积极探求和解决问题中发展新知识。思维的再现和创造性特征保证了主体完成学习活动的顺利性。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称: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一般能力,是学习的智慧能力。”对思维与学习的作用关系,我  相似文献   

8.
虞喆 《科学教育》2005,11(6):7-8
“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了解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谢雅斌 《广西教育》2004,(3A):33-34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各种能力的活动。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孔企平曾说过:“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学生学会什么,而是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为此,教师应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机地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各方面发展他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局限于重视学生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令而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有客观的看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应云志 《小学生》2010,(10):46-47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相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借助各种手段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导学生写出“学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书本的能力,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学习活动强度”指的是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密度,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发展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强度,虽是教师教学的策略,但基本点还在观念上,是哲学层面的认识问题。一、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强度,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征(一)课堂学习中的学生活动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动具有主动性、能动性。这一特征的鲜明表征在于,其一,他们的活动都具有目的性。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过…  相似文献   

14.
思维定势是学生长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思维方式,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时得已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消极的一面,往往形成思维障碍,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使学生因循守旧,习惯于照葫芦画瓢,长期以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将逐渐泯灭。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思维变通的例子,如“司马光砸缸”,大人按照常理从水中救人总是考虑如何使“人脱离水”,而司马光则是创新地使“水脱离人”,使孩子得以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各种能力的活动。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孔企平曾说过:“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学生学会什么,而是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为此,教师应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机地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各方面发展他们的能力。一、在数学教学中整合后继教学内容教学中选择的内容,一方面固然要建立在学生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学习后继知识铺平道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积极影响。研究性学习通过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生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自主地建构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增生。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研究性学习重视自主的活动与交往,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使学生主体性人格有效地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117-117,120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是每一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积极倡导探索新知识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习题课教学中能否实施创新教育?如何让学生在习题课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规律,又能发现、挖掘知识间的各种内在联系,达到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力求通过这节习题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史淑文 《学子》2012,(3):17-18
新课程提倡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全过程,积极创新思维,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及时恰当地设置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觉“内化”的内涵、时问、过程的方法和技巧,称之为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纳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应用“空白”艺术,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思维方式的练就、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能,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日益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学生的创新更现实的是“新发展”而不是“新发现”,即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活动.使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并能正确运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教师应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创新方法、思维和技能,提高创新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