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要明显地感受到多普勒效应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只有掌握了这一条件,才能设计好实验并能明显地感受到多普勒效应现象。下  相似文献   

2.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有所不同,这一现象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应用,并被命名为多普勒效应现象。如今这一现象被大量应用于测速、超声诊断、声呐、雷达以及天文研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这一现象也是高中物理波  相似文献   

3.
刘杰 《高中数理化》2013,(20):43-44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有所不同,人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多普勒效应现象.如今它被大量应用于测速、超声诊断、声呐、雷达以及天文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现象.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为了降低难度,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只作了定性的论述,然而,学生还是迫切地想知道:"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究竟变为多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本文就如何运用图示手段定量研究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现象.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为了降低难度,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只作了定性的论述,然而,学生还是迫切地想知道:"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究竟变为多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本文就如何运用图示手段定量研究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相对运动而出现的观测者测得的波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波的频率的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空洞,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波源的频率会发生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高中物理新教材《机械波》一章新增了《多普勒效应》一节内容,教材经过对“两种情形”简要的分析,概括得出: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是深刻的,但对两种情形的理解却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于把两种情形混为一谈.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多普勒效应,本文拟对其“两种情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彦成 《物理教师》2005,26(4):33-33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关多普勒效应一节中,对多普勒现象产生过程的文字叙述比较难理解,而给出的几幅示意图又只是表示了某一状态的波的情况,使学生对多普勒现象产生过程不能形成正确认识,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将从s-t图像人手,描述多普勒现象产生过程,开始波源B位于坐标系原点处,观察者A位于距原点L处.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多普勒效应的统一推导方法,得出了多普勒效应的一般公式,多普勒效应的四种情况都是该公式的特例,并推广到电磁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杨云 《考试周刊》2012,(63):141-14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第十二章第5节讲述了多普勒效应,在教材中对多普勒现象和原理只作了一般性的说明,同时教材中对多普勒现象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且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讲授时只能通过一些例子、现象加以说明,也只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现象和原理,而没有好的实验加以直观教学,造成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太理想。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演示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就一定会取得更佳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怎样对多普勒效应进行演示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效应是声波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声源和观测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精形,而对任意方向的多普勒效应,因情况比较复杂,研究讨论较少,且采用的方法多为将速度进行投影,不易理解,直接利用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对观测和波源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作一探讨,方法简单,便于理解,根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分别讨论,还可得出与各种情况下多普勒效应相一致的结果和公式。  相似文献   

13.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空洞,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1重视定性教学教材中定性介绍了多普勒效应的概念,解释了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在教材中,给出了三幅图,学生通过该图能比较直观、形象地对接收到完整…  相似文献   

16.
周涌 《物理教师》2008,29(3):16-17
多普勒效应是波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它成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近几年的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觉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现象非常普遍,教材对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频率的变化只作了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学生能接受,但对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解这一类习题,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运用起来也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对多普勒效应的解读只处于理想化的简单模型,即简单地由波源和观察者的相对运动判断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进而得出音调的升高或者降低。正是这种简单模型的教学,导致一些物理教师并未对其原理做深入思考,造成一些教学上的失误,错误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利用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接收频率的计算公式证明当列车迎面驶来时,观察者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并非越来越高,由此归纳总结出,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变速运动时,观察者所感受到的音调变化,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1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是通过观察接收到的波数或波面变密(疏)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