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它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矛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已经成为大家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澄清。【模糊认识之一】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评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统一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把两者割裂开…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的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  相似文献   

4.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而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严”与“爱”是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对矛盾。二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严”是“爱”的表现,“爱”是“严”的前提、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动力。爱之深、求之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  相似文献   

5.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  相似文献   

6.
“矛盾”这一概念,是高二哲学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内函比较陌生,所以,在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上,往往产生误解。下面针对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试加以分析说明。一、有的学生认为;矛盾双方既然存在着对立,因此,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对立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相似文献   

7.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分为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扫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坚持辩证法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什么是“一分为二”?“一”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性;“二”就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趋势;“分”就是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以及分化、分解和转化。简言之,即统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具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见,“一分为二”首先是表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矛盾的含义1.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的关系。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把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性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在事物内部存在是不妥当的,它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例如,学校里的教和学是学校内部的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而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各有哪些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对矛盾双方之间所有“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  相似文献   

9.
对“衣服事件”可以这样处理:把双方代表都叫过来,做以下几步工作:(1)告诉他们,处理问题的结果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分清是非,承担责任后,双方都不服,心中气愤难平;第二种是一方高兴了,另一方感到委屈与不平;第三种是双方皆大欢喜,大家互相包容、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启示我们,“长”与“短”既是相互对立,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实施扬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看待并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12.
根据假设度差异,“就算是X”结构存在真实(S_2)、假设(S_1)和违实(S_3)的对立。结构方面,三者常项间存在内部整合度高低之分,即S_2相似文献   

13.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一种职教课程模式,它显的特点是把课程结构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即“宽基础”和“活模块”。“宽基础”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模块教学(MES)的根本所在,“活模块”是针对一个个职业所确定的一个个“大模块”,是受教育具有从事一个职业必备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哲学界有一种公认的看法,即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的双方互相分离、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倾向”(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或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勢”(肖前等主  相似文献   

15.
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有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动”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变”和“不变”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小学数学内容中含着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在教学中,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可以在知识得到  相似文献   

17.
申晓静 《中学物理》2011,(11):22-23
“舍得”出自于《易经》,“舍”与“得”相互矛盾却又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处世的哲学,同时也是做事的艺术.对于物理教学这件“事”来说,其实也存在着“舍得”艺术,如果教者把握好了舍与得的关系,就会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说的辨析,揭示了“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性”说的内在矛盾:即宇宙“气”。本论的“性即天道”的“性”和人类学“性”本论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宇宙“气”本论和人类学“性”本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二程的“理”本论中得以克服,所以,关学“洛学化”并非偶然,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9.
“备好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乃至备好每一节课的自我”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备课的核心所在。而教师的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即准备“教案”)和“无形的修养”(即教师的学识、人格等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是说,“无形修养”比“有形备课”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已铁定成了一对“亲密敌人”。说它们是敌人,是因为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有“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而一提“素质教育”就得马上把“应试教育”踢开,永远别让它回来。说它们亲密,是因为人们一谈“应试教育”就必然提及“素质教育”,而一谈“素质教育”又绕不开“应试教育”,二者亲密得如同连体婴儿,相互都不愿连着,却暂时还分不开,可又必须得分开,分开了,又依然是同母手足,对立中有着统一。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更像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