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洪  赵宝福 《资源科学》2015,37(1):152-162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二者空间分布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明显,高能效地区分布看,能源综合效率、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呈倒"Ω"、"δ"和"U"形分布,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相对高水平地区分别呈"W"、"J"和"S"形分布;2各省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不对称性。从趋势面上看,能源管理效率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点集中在中南部地区;3二者耦合协调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对空间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和广东,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李永乐  吴群 《资源科学》2008,30(5):667-672
利用1999年~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经济增长初期,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逐渐增大,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会逐渐减小,即随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水平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土地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国家政策对耕地非农化亦有影响,研究表明:①耕地非农化在人均GDP达到31468元(1999年不变价)时出现拐点,若经济以目前速度持续增长,预计2018年前后,“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②借鉴环保观念和措施,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完善土管制度,建立三级目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3.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北京处于狼山风口和古北口风口的要冲,风沙危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危及到首都北京的国际声望和城市形象。本文基于Albedo-NDVI特征空间法对沙漠地区进行变化检测实现荒漠化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的定量监测与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延庆区极度荒漠化面积从1999年-2007年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重度荒漠化面积从1999年-2007年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中度荒漠化面积从1999年-2007年呈逐渐减少趋势;轻度荒漠化面积从1999年-2007年变化不大;无荒漠化面积从1999年-2007年呈减少趋势。基于Albedo-NDVI特征空间法的北京市延庆区沙漠化动态变化研究对改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黄健 《科协论坛》2007,(6):79-80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沙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沙县在1990-2000年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变化趋势,并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能源转型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天津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识别不同时期阻碍其实现低碳目标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天津市低碳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绩效指数从2008年的0.229 8增加到2015年的0.726 5;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障碍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8.45%和4.97%;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障碍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均下降速度为9.37%和7.57%。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提升和基础设施加强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8年专利授权数据,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使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规模、质量、活力和综合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不同城市间科技创新水平差异较大,全局Moran's Ⅰ呈现先增大够降低的倒"U"型特征;(2)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呈现...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8,(5)
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理论,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技术效应分为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外溢;就污染与FDI之间构建EKC以代表技术自主创新的环境效应;嵌入国际研发知识溢出变量以代表技术外溢的环境效应;基于污染和技术空间扩散,对模型空间扩容。以中国大陆31省份1985~2014年面板数据的检验显示:(1)技术自主创新的环境效应具有空间二分性。工业废气与所在区域及毗邻区域FDI同时构成倒U型曲线,多数省份FDI规模未逾越双倒U型曲线拐点,无法激发清洁技术自主创新。(2)技术外溢的环境效应具有空间属性。FDI技术局域和广域溢出分别降低了所在地区和毗邻地区工业废气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绿色发展内涵和生态经济学门槛理论,将传统生态福利绩效模型扩展为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通过线性回归、脱钩及LMDI影响因素方法等,分析1998—2018年上海资源消耗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随资源消耗量的持续升高呈倒“U”型变化趋势,并存在门槛效应。资源强度、经济强度、空间结构和人口规模四类影响因素对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三种脱钩关系的驱动作用不同,其中资源强度因素是资源消耗与三者脱钩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强度因素则是资源消耗与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脱钩的主要阻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验环境规制能否推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正式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直接影响入手,本文采用沿海33个城市2007-2016年动态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U型关系,拐点值为0.4452。当环境规制小于拐点值时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当环境规制越过拐点值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整个沿海地区环境规制已经越过拐点值。但是不同区域环境规制拐点值不同,其中东部沿海环境规制的拐点值最高。非正式环境规制中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沿海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密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向作用,其显著性存在区域差异性。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外商投资阻碍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对北部和东部沿海的阻碍最明显;贸易水平对南部和东部沿海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基于2004-2015年中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建立环境规制综合衡量指标,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征与作用机理,分析绿色专利类型、企业所有制性质与行业类型的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特征;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环境规制会促进价值更高的绿色发明专利创新;非国有企业对于环境规制容忍度较低,“U”型拐点到来较早,且倾向于价值更高的绿色发明专利创新;环境规制对清洁行业与污染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U”型影响特征存在差异,清洁行业多体现“U”型曲线右半段,拐点较早,污染行业则完整体现了“U”型曲线全过程,拐点较迟。因此,采取灵活性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促进绿色创新与绿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动作用一般机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财政分权视角,以2003~2013年中国1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联立方程,探讨城市级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人均GDP与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呈倒N型、负相关关系;外资的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确定,但能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量,基于EKC理论,构建协整空间DURBIN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环境管制等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EKC曲线关系;本区域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环境管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弹性)分别为0.690、0.181、0.029、-0.001,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弹性)分别为0.090、0.024、0.004、-0.036,本区域环境管制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使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是我们关心的课题.文章分别从经济区中各地区GDP、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现状着手进行分析,对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6.
陈义忠  乔友凤  郝灿  卢宏玮  彭贺  夏军 《资源科学》2022,44(10):2137-2152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刘顺艳  孙根年 《资源科学》2009,31(11):1880-1886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煤炭)需求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引起环境问题,进而阻碍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缓解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是急需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1997年~2006年我国30个省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的关系,依据这两个指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4种类型,并从这4种类型中选取7个典型省区,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增长的关系,预测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煤炭消费的拐点,研究结论可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1998~2010年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提高,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不断上升,居住和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趋于升高,而工业和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其他用途所占比例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非农就业的增加需要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合理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国君  何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69-2577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特征和影响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因素,尝试构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和分类别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结果表明,万元GDP水耗、人均综合水耗、人均生活水耗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万元GDP水耗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均GDP、二产比重对人均综合水耗影响显著;人均GDP、水资源量对人均生活水耗影响显著。2007-2011年,万元GDP水耗标杆的上、下临界值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分别由22.33t/万元、39.32t/万元下降到14.39t/万元、23.83t/万元;人均综合水耗标杆上临界值变幅较小,保持在(245.33~253.08)L/(人·日)之间,但下临界值由471.02L/(人·日)缓慢下降到437.58L/(人·日);人均生活水耗标杆上、下临界值变幅较小,分别保持在(85.06~89.51)L/(人·日)和(150.46~157.77)L/(人·日)之间。基于统计参数估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是可行的,考虑客观因素的城市分类凸显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标杆管理意义。建议建立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与信息发布机制,将人均水耗指标纳入到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管理体系当中,为城市水资源的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90-2008年的住房价格和居民消费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山西省住房价格和居民消费的VAR模型。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住房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住房价格的长期响应均为正,但短期和中期影响各不相同。住房价格对自身的短期冲击是正向的,在中期内表现出不确定性;住房价格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短期影响非常弱,但在中期内,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不确定性,对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中期冲击为正向,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非常弱;住房价格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抑制作用,但在中长期内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