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道德绑架"一词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该文结合时下发生的例子论证网络舆论中出现的道德绑架现象,通过现象分析道德绑架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网络信息活动的道德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红 《图书馆论坛》2006,26(3):22-24,80
初步探讨了网络信息活动道德调控的内容,信息道德与信息法、信息技术的不同的调控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网络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公民的网络道德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网络道德建设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网络道德建设在新时代网络强国的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公民和网络道德建设的含义及新时代公民网络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公民网络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分析出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公民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加强信息网络道德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出现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建设 要网上网下一起抓,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网络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要 注重层次性和自律精神的培育,要进行多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全社会的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7.
在热点网络事件中,"道德裁判"现象不断出现。它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道德裁判"现象入手,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给青年群体的普及,体育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则成为当年关注的重点的话题。网络的快速化发展使得网络体育新闻成为当年民众关注的热点,但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经常发生,从而引发一些混乱、失控的社会行为,严重阻碍了网络体育新闻的长远发展。本文对网络体育新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总结,认为导致当前网络体育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并提出创新媒体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作用等方式进行矫正,提高网络体育新闻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网络曾创造自由市场的神话,让全民言论达到了空前的自由。然而,网络言论也需建立在非常简单的事实基础之上,当网民在对现实行为进行"道德审判"时,网络的自由市场也应受到规范和治理。本文通过网络上几起引发争议的事件,对网络道德审判加以反思,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许璐 《今传媒》2013,(2):28-29
网络的崛起和民众自主的增强,使得网络舆情沸腾,由此衍生而来的"网络道德裁判"行为时有发生,并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网络道德裁判"现象为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试图以辩证的视角解读其所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勋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26(6):56-58,80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三大支柱之一、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将网络道德纳入大学生道德建设的范畴,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高校图书馆网络道德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2.
李斌 《新闻界》2009,(2):33-34,87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运用网络形成自我议程设置的机会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丈以"甘德怀事件"为案例,通过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预警建议:加强网民自律,完善网络自身管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孙金生  李娟 《新闻爱好者》2011,(20):104-105
本文列举了信息时代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行为主体有关因特网伦理的不合理认知,用当代西方的德育理论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金凤  孙瑛  刘莹 《新闻爱好者》2011,(10):104-105
本文列举了信息时代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行为主体有关因特网伦理的不合理认知,用当代西方的德育理论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晓红 《新闻战线》2015,(5):121-12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水平对于自媒体的"文明"有着巨大影响。因此,要全面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良好的自媒体环境。"网络道德"一词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对于促进自媒体的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成了腐蚀现代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迅速步入了互联网大国的行列。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中坚构成,其网络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现代网络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6.
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基于家庭美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家庭美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个阵地,以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力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家庭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教育资源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形式的新特点以及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研究聚焦于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其关系的中介变量,以加深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过程]鉴于互联网环境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性显著增强,选择从微观视角深入考察社会规范如何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社会认知道德理论、道德四成分模型等理论构建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在上海市3所不同性质高校学生中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其中的间接效应由两条中介作用途径产生:通过道德判断的独立中介作用;通过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作用。相关结果可以为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治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也为审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有关学术不端的学术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8.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19.
林彦青 《东南传播》2018,(7):100-103
道德绑架是现今社会发生最多的网络暴力现象,并逐渐成为社会舆论关心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当下网络暴力的类型,以及道德绑架舆论的特征分析,发现网络舆论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特征.探讨网络舆论下的道德绑架风行的成因,道德绑架盛行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仇富问题、道德观扭曲问题以及法律问题以及对人身心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入手进行多层面的分析探讨,并寻求解决办法,旨在在现今道德绑架比比皆是的环境里更好地应对并解决网络舆论里的道德绑架.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2005,(11):14-17
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与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文明网为倡导良好网络道德、培养文明网络行为,在今年“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共同举行了主题为“构建网络道德,树立网络新风”的“公民道德网上谈”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