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永  王宇 《四川教育》2023,(1):20-22
<正>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什么样的素养,是由学校课程决定的。从学校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素养结构的角度来说,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关于“课程”的解释很多,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的解释:一种是静态观,认为“课程”是“跑道”,是学生获得的经验、知识;另一种是动态观,认为“课程”是“在跑道上奔跑”,是一种行动过程,一种社会实践。我们不应从二元对立的角度选其一,“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三个关键维度探究校长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课程一词的内涵在不断完善,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行教育,研究教育,无论是学龄教育还是学前教育,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课程。一、什么是课程在国外,课程专家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有着不同界定。总起来看,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课程表现为内容,另一种则把课程看成经过内容传授而达到的结果,或在把内容变成结果进程中所付之的种种教育努力。目前英美教育书籍中较普遍地把课程看成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或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 何谓课程?美国学者针对美国课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课程”这个术语定义不清,含义不明。有人识别出“课程”这个术语有119种定义。然而,我国学者认为:“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课程系指课业(教育内容)的进程。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对课程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用以反映一门学科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范围、分量、教学顺序和时间的文件是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用来反映一个  相似文献   

4.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学校课程最基本的元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一定的知识、技能构成的教学内容,它的物质形式即教材;另一个是为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所展开的相应的计划化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中小学校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把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作为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去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一、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反映了素质  相似文献   

6.
有专家认为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也正在于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实效性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就体现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中。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透视德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一、传统德育的封闭性德育就其本身来说 ,是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 ,而这就容易形成而且事实上也已形成了一个误区 :“那就是把德育孤立地放在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把它看做是学校系统中一个可独立存在、自然存在的东西 ,自以为是地认为单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品德形成而形成的一种把学生关闭在…  相似文献   

7.
教师文摘     
学 校 风 气 “学校风气”’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学者们对它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看成是学校这一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人把它理解为学校的秩序、纪律;还有人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方面的变量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一种标志;也有人把学生的个性及学校的特点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参量。教育社会家则  相似文献   

8.
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易使我们的思维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年,我们曾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错误地放弃学生的“大多数”,总把99%的关怀体贴,全倾注在几个能为学校、班级、教师争光的“尖子生”身上;而这几年,似乎又形成了另一种倾向——“平分草料”甚至“克扣草料”,任“千里马”倒于“槽枥间”。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错误地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提高全民素质”中“面向大多数学生”理解为“忍痛委屈优等生,照顾照顾中等生,特殊优待后进生”。他们认为,优等生再垮也是中等生;照顾和优待了中等生与后进生,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数”。中等生保本;后进生成绩不扯  相似文献   

9.
“校本”从文字层面来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管哪种说法,它们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它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一、学校层面的组织与推进 1.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 我们认为,对中小学来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这就是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 我国1992年颁布、1994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影响很大。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事实上,过去的课程方案中,已经开始试图把中小学的各类活动整合成为“活动类课程”,只不过受“应试”倾向的影响,这类课程的目标还不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课程结构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离不开课程。人们把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西方国家关于课程的概念更宽广,把课程看做“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认为学校中影响学生各方面成长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广义的课程。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正是课程,使得把各科教学内容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指引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思想、品德,从而导致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说,正确设计课程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学校风气”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学者们对它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它看成是学校这一组织内部成人之间的关系;有人把它理解为学校的秩序、纪律;还有人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方面的变量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一种标志;也有人把学生的个性及学校的特点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参量。教育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现在学校教育中有一种提法,:“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不少人对此很有意见,觉得是一种没有实质意义的、哗众取宠的观点,‘认为即使再不称职的教师也不会把学生当成‘物”看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课程观,也就是人们的课程理念或课程的价值取向,它往往可以从人们对于课程的定义中透射出来.关于课程的定义,从狭义的“某门学科”到广义的“学生获得的经验”,实是观点殊异,看法纷纭.职教课程专家结合职教课程的特点,对课程这一概念亦有独到见解.美国职教课程专家芬奇(C.R.Finch)和克伦基尔顿(J.R.Crunkilton,1984)把课程定义为:“某个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与指导下所获得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可以看出,该定义强调:1.课程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即认为课程是学程而不是  相似文献   

18.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说,学校课程的教学及其教学方法,应当同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即对任何知识都应先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去理解.物理学的知识是由物理基本  相似文献   

19.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它的…  相似文献   

20.
二、教师角色扮演技术与远距离教育书目制作类型理论英国教育学家丹尼斯·劳顿曾指出,在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中,“一定种类的语言能力可能会普遍贯穿在课程中,但是学生也需要学习运用某些专门语言一既是有感召力的又是活泼的语言”。无庸讳言;劳顿在这里揭示出两个问题,即传统学校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贯穿于课程”,这是教育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只认同那些“既是具有感召力”、“又是活泼的”教师“语言”,这说明课程中还存在一个“教学艺术”问题,即“教师角色的扮演技术”问题。反过来,我们再用劳顿等人的这番话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