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3.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帝国主义对华的教育侵略与教会学校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对近代中国进行疯狂的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教会学校正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教会学校旨在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使整个中国彻底地基督化。然而教会学校在另一方面也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晏阳初的教育历程与西方在华创办的近代基督教教会学校相联系,在此过程中,晏阳初逐渐成为一个融有"三C力量"(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的基督教信仰者。而正是这一独具内涵的信仰作为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支撑着晏阳初为全球乡村平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6.
宗教教育是教会学校的基本特征,随着教会中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其宗教教育目标也经历了培养宣教师、培养基督徒人才、培养有基督化人格的人才三个阶段。立案以前,宗教课教学曾是教会中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立案以后,则为以青年会为主体的宗教团体及宗教课外活动所替代。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对基督教传教事业、教会中学生的成长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罗马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明相比,罗马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明发展的长链中,罗马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数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校让张爱玲领悟和懂得了基督与基督精神.对基督教义的吸收、批判、扬弃,是张爱玲人生成长及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这种内在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铸成了她小说创作中西文化精神的有机融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基督教为了扩大信徒,在河南大力发展教育,教会小学、中学迅速增多,女子教育和医护教育也开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教育发展。教会学校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必需人才,也对河南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众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基督教教会通过办教育实现基督化中国的设想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0.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四次大的文化繁荣时期 ,民本思想是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响亮提出并加以多方论述的学说。孔子及其儒学在当时“百家争鸣”过程中 ,促使舆论中心从天上转到地上 ,从神鬼转到人世。这对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铸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不朽丰碑 ;也使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显示出不可磨灭的特色 ,向全世界放射出独具的光辉。现在的中华文化是在儒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 ,接受了西方文化中许多优秀内容而形成的全新文明 ,即我们所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西方许多优秀的学者十分尊重和注重吸取中华文明 ,使东西文化互助互动 ,相得益彰 ,综合发展。这才是适应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世界一切资源包括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文明共创共享的“人间正道”。任何偏狭的、以我为中心、强加于人的霸权文化 ,与当代世界的人权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文明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的高度,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政治文明应该具有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等基本内涵。中国现代化建设急切呼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陈宇 《时代教育》2010,(3):46-46,48
古代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渐次影响到邻近国家。其中,位于东亚的朝鲜、日本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最为明显。由此形成了以中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15.
柯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态危机,他在对西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备条件,建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倡导共同体经济的生态模式。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曾多次提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懂得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的政体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异与回归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离异,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是内因,而西方文明潜移默化乃外因。在回归的动因上,传统文化的顽冥根深是内因,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是诱因。总体而论,近代中国西化的成就极低,离异明显不足,难度极大,大有半途而废之势,而回归的力度则因传统文化对异质文明的强大排斥力而显得不可阻挡,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指针,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必须要以制度为保障,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借鉴政治文明成果的方式和程度要受到主观约束、效用约束和模式约束,离开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约束会使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偏离中国的国情和政治发展方向。借鉴政治文明成果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和西方政治文明三个主要维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借鉴。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林甘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家和秦汉史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历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等。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7月17日下午笔者在本刊学术顾问宫长为先生的陪同下,就当前的国学热、马克思主义与国学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采访了林先生。林先生认为:"国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被炒得很热的"国学",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要搞民族主义;21世纪儒家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说法不正确;研究和宣传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历史研究需要勤奋,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要学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开始,悲剧这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就是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其悲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这两部中西方的经典悲剧为例,追根溯源,通过对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分析,论证了中西方古典悲剧思想根源的差异及对其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