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之一,其产生和传播明显依附于某些物质形态,缺少“物质”的客观基础,传说便无从生发和建构。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不能绝对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调查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其中“物质”的形态。具象、直观的“物质”形态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流传,使之成为遗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和非物质两者之间同构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3.
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精神、思维等文明的综合。数学文化包罗万象,有数学史、数学家的轶事乃至数学课堂形态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你知道吗”“数学广角”“数学园地”等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文化,本文就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作如下探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论合作制》一文把“文明”作为合作制的基本特点之一提了出来,指出“我们要做的事情‘仅有’一件,就是要我国居民‘文明’到能了解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仅有’这一件事而已。……可是要为完成这一件‘仅有’的事情,就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就必须让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经历整个阶段。”列宁所讲的“文明”或“文化方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明,即合作制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发展布局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阶段到“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到“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中国特色文明形态的确立,经过了酝酿准备期、探索发展期和初步形成期。“四位一体”发展布局与“四位一体”文明形态宏观上是协调统一的,但还存在部分不协调现象。诸如,社会建设没有文明成果与之相对应,生态文明没有裁体与之相联系。建议在发展布局中增加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在文明形态中增加社会文明与社会建设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校园文化形态 1、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文化有各种类型和多种形态,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但不论是“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还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其本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并以其文明所派生的德道、智慧、创新和审美功能,以赋有思想和感情的“人”为中介,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有利地驱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以文化为载体而缺乏批判和积极意义的消极展示丑恶、污秽和不道德的意识、事物、思想与行为,对于文化来说,都是一种悖论。社会主义文化尤其如此。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尚、最先进和蕴涵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明的宗旨是重所学知识的现实实践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实践价值,因此右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学而优则先”的特性。这种特性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基准层次结构:在“政治本位”制度下表现为“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在“经济本位”制度下则体现为“学而优则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应以“则优则先”的传统文化为基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四向传播的过程中,在北、西、南三面碰到的都是异质文明,只有东方的“夷人”属于同态文明,东北亚文明的通用元素是农耕生产形态、家族组织形态、礼让精神形态,东北亚文明的核心元素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文化积淀、文化阐释、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东北亚文化的共同遗产。  相似文献   

11.
广泛开展“全员、全程、全面”的社区教育,不断满足社区各类成员多样化学习的要求,对提高社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本文拟就如何构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作一些粗浅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梅山文化是历代湖湘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在“梅山”大地上共同创造的文化形态,其覆盖区域包括以今天的湖南新化、安化、隆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并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这一文化形态展现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手工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融信仰、技能、艺术、风俗、道德为一体,保存了梅山地区古代文明的丰富信息,是当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文明活化石”,其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理论基石。文化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自身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与处于决定意义的经济基础和各类上层建筑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基于这一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传统文化是精神文化生产的必要材料,继承与发展的方向根本由新的意识形态体系所决定,一旦置于新的社会形态,就具备了与原初形态相区别的内容与形式。“第二个结合”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原则与观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理论指导和塑造新文明形态的思考等诸多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原理性思想,是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取得了空间形态城乡共融、社会形态城乡同等、物质形态城乡共享、文化形态城乡共进的重大进展,也明显存在着空间形态“盈亏”、物质形态“梯度”、社会形态“失衡”、文化形态“错位”等现象。针对存在问题和新的区域功能定位,提出从规划调整、经费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工程项目为抓手、构建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这里,文化的概念是在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的,指的是人文文化。即既不包括物质形态的和科学技术的内容,也不包括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很浓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化和“文明”变成可以相互置换的概念,显然是不严谨的。这里,笔者对世界的未来发展,满怀着乐观主义的信念。因为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悲剧,都不再给人们带来崇高的体验;人类共同的期望,是自己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张祥云“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进步的新的文明观之核心,必须将它引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我们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文明的问题,而文化问题自然就会导出一个教育问题来,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18.
在苏秉琦及其理论指导下,以红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起步较早,由此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文明起源的“三部曲”与“三模式”等,对全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今后围绕经济形态、聚落形态、文化关系特别是观念形态的研究,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设计出的满足现代化物质精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山区、丹江口水库库区,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良好,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分析了十堰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成果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拟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祝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