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恒 《教书育人》2011,(30):42-43
一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化的心理精神状态,很难对其进行测量,然而这种内化的精神状态又必须由其他的各种品质共同组成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由不同的心理品质所组成,这些心理品质共同构成了社会责任感主体的必须条件。那么一个大学生要想具有社会责任感,他必须  相似文献   

2.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的任务、职责和使命,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成才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优化教育环境、深化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内化自我教育、转化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入手,来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培育。  相似文献   

3.
刘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231+233-231,233
责任感是个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是社会人民必须拥有的核心品德,是健全人格基础,是能力发展催化剂,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从幼儿生活着手,以孩子进步,大人退步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做个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他们自身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缺陷.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要有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要努力实践,身体力行,还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法律素质是由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构成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法律素质与人格的关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状及其提升的建议,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生理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自我控制约束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即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同时素质又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有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规范成为学生们的心理品质和自我主体品格,要达到这个层次,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本文探讨了内化的含义、过程、分类和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实现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肖明 《教育教学论坛》2011,(27):252-253,11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情感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它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由于社会需求的消极影响和成人的不当教育,导致幼儿责任感缺失。培养幼儿责任感,对幼儿身心发展、对幼儿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儿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具有竞争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讲法制;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面对压力,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理解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等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这一角度来论述对素质教育新的认识以及体育教育对这些素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融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质。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教育、科学培养和陶冶训练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规范成为学生们的心理品质和自我主体品格,要达到这个层次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德内化,本文探讨了内化的涵义、特征、过程、分类和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实现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责任感是体现劳动者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质。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教育、科学培养和陶冶训练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考察了以往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依据第一手调查资料,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教育,在此基础上激发大学生面对社会责任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倾向,社会和学校要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负责任的态度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其中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品质。面对部分大学生责任感趋于淡化,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责任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应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对环境的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入手:自我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7.
受社会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中普遍缺乏一种理性精神的指引,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不利。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关注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为自身的存在寻求一种价值性的支撑,并使理性精神真正内化成一种优秀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冷漠和缺失,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可解读为以生命责任为本源,外化行为责任,以成才责任为愿景,衍生回馈责任。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在深入分析其循序渐进性与主动内化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教育手段、教育平台两方面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是当前国内外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兴热点话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为建立美好社会而积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具有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社会含他人、家庭、国家等)两个层面。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责任文化教育、推进知行合一的融合化课程与多样化实践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