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经注》记载的名胜古迹有神话传说中的名胜古迹、域外名胜古迹、据南方古文献辑录的南方胜迹、当时存在而今已不存和至今仍存在且有所更新发展的胜迹.郦道元对名胜古迹的辑录生动而求实,对《水经注》所载名胜古迹的整编对于郦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将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
朝阳寺遗址是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一处战汉至北朝时代城址,城址遗迹现残存东城墙一段,城内遗物以泥质灰陶残片为主。朝阳寺遗址经考证为《水经注》中记载的雍洛城,“雍洛”之义为漯水之塞。  相似文献   

3.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鱼翔浅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句,直状水清之景。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又《水经注·夷水》:  相似文献   

5.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6.
:南宋洪适在《隶释》中所引《水经注》“冠盖里碑” ,是从《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摘抄出来的。而盛文所载“冠盖里”可能出自成书早六十年由襄阳人习凿齿所著《襄阳耆阳记》 ,因此以当地人记当地事 ,不仅亲切 ,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传世之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彪炳东西。但是,有关老子的出生地,历来众说不一。近年来,我国许多史学家根据文献史料、出土文物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老子故里应在涡阳太清宫(又称天静宫)。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涡河北岸,南临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距武家河入涡处二里。天静宫古属亳州,在州东120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设立涡阳县,此外划属涡阳。东汉边韶《老子铭》曰:“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敕修碑云:“水北有老了庙”。《大明一统…  相似文献   

8.
丕之生年,文献有可征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又,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注:谯……城东有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因史籍所载甚明,丕之生于  相似文献   

9.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始祖老子出生地在何处,是学术界聚讼的话题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及行政区划的更变,老子出生地名也多变,因而出现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两种声音。《史记》说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铭》说老子楚相县人,相虚荒而属苦;北魏陈留郡新置谷阳县境有苦城,唐宋时谷阳县先后更名真源和卫真。老子故里明清属亳州城父,清末属涡阳县。老子出生地名虽多变,然其位于“谯左”“涡阳”千载不变。河南鹿邑说缘于晋初《太康地记》所云“梁国,苦,城东有赖陵祠,老子所生地”。之后,唐人编纂《晋书》收入并误引为《汉书》注。元鹿邑东迁于亳州西40里处新建县城,新修老子庙及升仙台,复制历代碑刻,进一步误导后人的认知,混乱了老子出生地。然春秋楚苦县与汉陈苦县实非一地,晋陈郡父阳县与北魏陈留郡谷阳县亦无关联。鹿邑境晋陈苦县(父阳县)老子祠,属汉晋道教文化遗存,与其他地方的老子传说一样,承载着人们对老学的虔诚与自信。历代典籍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厘清两苦县的沿革,昭示世人:老子故里在涡阳,这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2.
《邯郸师专学报》2010,(3):14-14
《光明日报》2010年7月15日发表了中国政法大学著名教授方尔加先生的《如何看待老子的"道"》一文,这是方先生应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做的演讲录,数十家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影响很大。方先生在文中讲到老子"道"中的"用人之力"时,引用了《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试论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加以阐释。引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对《老子》中的一些语用现象给以透彻的分析和剖理,该文因循钱先生的逻辑理路来解释《老子》对于"名可名,非常名"的内涵以及在语言修辞方面所涉及到的"体涵分训,用未合训"和"一喻二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15.
蒋琬故里考     
蒋琬,字公琰,三国蜀汉大将军、大司马(位同丞相)。关于他的故里,《三国志·蜀书》载为“零陵湘乡人”,《二十五史》、《辞源》、《辞海》等均承其所载。但笔者从有关地方志、通谱及古碣镌考证,蒋琬故里并非零陵湘乡,而是零陵泉陵,即今衡阳市祁东县、其根据有。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邓稳 《天中学刊》2014,(2):49-53
虽然《老子》历来被哲学、文艺学奉为经典,其对中国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影响却有待进一步探讨。实则,《老子》运用"若、似、犹、如、象"等词语,通过比喻、假设等方式进行"文学虚置语象"的构造。这种虚置语象可分为:静态语象、运动语象、混沌语象三种。正因为《老子》运用了许多厚重、刚健的虚置语象,所以《老子》一书虽然重虚无、贵柔弱,但文风上却显得刚健、雄放。  相似文献   

18.
《水经注》将于禁屯军置之樊城,与《三国志》不合。结合庞德行止及曹仁记水碑,于禁七军屯地应是晋宋时平鲁城,《水经注》此段或有舛误。三国时期邓县移徙樊城东北,以方位、道里计算,平鲁城或为樊城西北之邓城。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20.
自从《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来,一直为很多人所误解,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经常认为老子所提出的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社会理想。但是,纵观《老子》这本书,其主要内容是"道",而小国寡民也是在老子讲"道"时所构建的社会蓝图。无论从天地之大道、规律之道还是生活准则之道来看,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将人们带回远古时代,它只是老子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政治蓝图。在今天,虽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空想,但依然有其积极意义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