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迁  文棋 《编辑之友》2021,(5):98-105
媒体融合在版权语境下的内涵是媒体的数字化及平台化演化趋势,它对应着角色界限及时空界限消融的传播生态.媒体融合中的作品创作、传播及再利用相关版权困境愈发凸显,主要包括:新型作品认定问题、创作中的合理使用认定问题及版权归属问题;新型传播行为定性问题、新型传播方式改变利益格局引发的体育赛事及电子游戏直播等版权争议;作品再利用涉及的侵权判定、特定权利限制制度构建及聚合平台义务与责任问题.在梳理及总结这些版权困境基础上,可得出制度革新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赵新春  冯琦 《新闻前哨》2013,(11):103-103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的信息交流、传播手段的普及,广播以“点到面”信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可能、可以借助微信、论坛、博客等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随时随地传递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成为“自媒体人”。  相似文献   

3.
黄敏  黄晓钟 《新闻世界》2009,(4):117-118
网络传播主要特点是每个受者有可能是新的传者。信息流从不同的受众间流过,又被他们所加工、变异,再次传播开来。同时,网络传播还具有中心流动性、匿名性、大众化、任意化等其他特性。基于这些特性,使得在传统领域中出现的版权问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形势也更为严峻。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王月杰 《东南传播》2021,(11):117-119
混剪视频的版权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人拥有媒体、人人皆可传播的全民传播语境下,混剪视频的版权争议问题愈演愈烈.混剪视频的"文本盗猎"属性决定了它对原视频完整性、经典性以及视频版权的解构,但它所具有的"可版权性"要件,又使它具有版权客体的可能性.在当下语境里,混剪视频制作者通过把握对原视频素材的合理使用限度、增强版权意识、坚持原创性等方式来规避侵权风险、规制混剪视频版权是可取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讨论新媒体时代的版权战役,今日头条不得不提。如知名媒体人、"新媒体的参谋长"范卫锋所说,如果说十几年前的门户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冲突是第一次战争的话,那么现在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的论战可谓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在去年6月初打响第一炮,6月末,搜狐公司又补了一枪。这场媒体"围剿",确实是过去十多年媒体版权"战争"的继续,但绝不只是新旧媒体之争。任何媒体都可能被侵权,也可能在不自知或放任地侵犯他人版权。在传播越发自由的  相似文献   

6.
吴杰 《东南传播》2016,(12):87-89
随着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播介质呈现多样化、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更是让传播随时随地随心复制黏贴、转发、分享……传播便利性加剧导致传播内容难有版权保护可言,尤其是占据传播内容相当比重的传统媒体采制的新闻作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几近"裸奔",完全失去了版权规范和保护。本文将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在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提出版权保护的相应策略,期望将对今后网络版权新秩序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阚敬侠 《传媒》2021,(17):78-80
视觉中国网站因黑洞照片引发热议并遭受行政处罚,凸显了新媒体时代的图片版权贸易及其法律问题.引发争议的图片交易行为,属于冒用版权人名义进行非法牟利、未经许可违规从事新闻图片传播的行为.这一违法行为反映了四个方面的版权法律问题,即对于他人作品、作者身份不明作品、公有领域作品、国家作品,可否进行经营获利?该案例对我国图片版权贸易和图片版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以下三点启示:图片生产、贸易与服务面临产业化;图片版权交易秩序需要规范;图片的版权法律概念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8.
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中的版权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数字化资源与网络传播的电子教参系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相关的版权问题,典型的如馆藏作品的数字化以及基于网络环境对数字作品的使用。文章分析电子教参系统所面临的版权风险,探讨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合理合法地建设电子教参系统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与网络社区营销的商业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曙光 《传媒观察》2006,(10):41-42
与web1.0条件下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网络信息传播生态不同,博客(blog)、RSS、维基(wik-i)等Web2.0技术将信息传播主动权还给了普通大众,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自媒体(We Medi-a)。无数个体可以相对自由地将自我信息面向多人发布,真正实现了以受众为中心。“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瓶,里面有自己的溶液,每个溶液有自己的味道”,千橡互动销售部全国营销中心总监田晨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概括了Web2.0时代出现的各种技术性词汇的要义。一旦用户成为“自媒体”就会在网络服务中留下各种痕迹,这些“痕…  相似文献   

10.
赵艳艳 《今传媒》2023,(5):129-131
自媒体时代,个体的表达权和知情权得到极大的满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新闻评论者,但是也出现了部分自媒体通过发布假新闻、谣言来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现象,甚至不乏出现网络暴力、诈骗等违法行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当前网络自媒体传播失范的现状以及原因,旨在从法律监督、政府监管、平台审核等方面探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越来越便捷,尤其是自媒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并且享有很大的言论自由度。在这种自媒体时代,消防新闻的传播也必须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改变,杜绝自媒体中关于消防新闻谣言、消防舆论造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和渠道优势,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互联网对广播影视行业的影响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视频业务得到了较快较新的发展,电视媒体却面临着受众和广告的流失,覆盖、传播影响力都有所稀释和下滑。近两年来,电视节目的版权权利人与视频网站、新媒体公司的版权合作纠纷不断、侵权不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广播电视台应对自己的版权作品进行合理登记使用,从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时,如果该新闻涉及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而版权人又反对媒体发表该作品,则新闻自由与版权发生冲突。学界大都主张新闻自由具有更高的价值,此时新闻自由构成对版权的限制。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损害版权的激励机制,最终损害到新闻自由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媒体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在于公众信任,是一种公众的主观行为。因此,讨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必须围绕媒体和公众关系展开。全媒体传播中的新型传受关系,改变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对主流媒体保持和增强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速度考验。全媒体时代的公众信息需求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呈现出一种急切的信息饥渴状态。很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来获取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一些利益群体抓住这一"机会",伪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扰乱了舆论环境,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专业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体那样的随意地传播,主流媒体也不具备自媒体"人人都是麦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时下,稍成规模的报刊社都有自己的网站,并以纸质版内容为主通过互联网向受众传播,此举的确方便了读者,扩大了报刊知名度,只是常常忽视了作者的著作权问题:有的以为作品在纸介质版上刊登了,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网络版的版权;有的以为以一笔稿费也同样买断了网络版的使用权;有的因经费困难不愿意支付网络版稿费;也有的确实不了解两者间的版权关系……本文对下面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补习一些相关著作权知识,避免"触雷".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设备的便捷化,作品的传播与使用广泛进入到“无形载体”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大有取代传统传播途径之势。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另一方面也给版权人利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一个崭新的课题即如何有效控制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以实现版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摆在了立法者面前。国际社会曾尝试利用传统版权概念中的复制权、发行权及传播权来解决此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设备的便捷化,作品的传播与使用广泛进入到“无形载体”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大有取代传统传播途径之势。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另一方面也给版权人利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一个崭新的课题即如何有效控制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以实现版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摆在了立法者面前。国际社会曾尝试利用传统版权概念中的复制权、发行权及传播权来解决此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媒体视听平台不断升级,涌现出大量新型视听类作品,视听作品的表现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较大变化。“视听作品”这一概念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首次被引入,取代了旧法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一术语,并将其内部划分为两类作品,适用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然而,目前视听作品的内部区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权属认定复杂,增加了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难度。本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视听产业技术迭代进程中潜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视听作品版权归属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厘清视听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间的关系,为视听版权的确认提供明确可行的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19.
郑丽航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51-53,95
阐述数字环境下技术、版权法与作品存在对立统一的紧密关系。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急剧增强,社会公众使用作品的成本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通过版权人对作品保护技术的应用,提高公众使用作品的成本,作品的私人物品属性得到一定回升。版权法正是通过对技术保护措施的法律确认及进一步的版权扩张,努力使数字环境下的作品不致于成为纯粹的公共物品,保证版权人的收益高于生产与传播成本,激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知识增长与进步。指出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立法必须以维持社会公众与版权人的利益平衡为基础,并贯彻技术中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范龙  张荣 《新闻前哨》2010,(9):43-45
在对德拉吉报道的114个头条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展示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整合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而凸显了自媒体的"德拉吉效应"。这些传播特征与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不开。依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它的显在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最小化的传播成本彰显公民记者的魅力,但也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障、新闻侵权难以避免;从潜在功能上看,它在打破主流媒体的传播控制的同时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重要角色,并开辟了精英循环的新路径。接下来,德拉吉报道将向何处去?保持链接还是寻求原创?迎合读者还是引导大众?一味"扒粪"还是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自媒体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