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四夷列传”以“夷夏同源”血缘神话将华夏与四夷凝聚成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又用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来模仿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体系,把从五帝到汉代一脉相承的华夏视为当之无愧的嫡系正统,把周边民族书写为华夏出走子孙后裔的旁庶支脉,从而确定以汉朝代表的华夏领导周边民族的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4.
墨孟关系略论张守德为了说清墨子与孟子的关系,首先应扼要说说孔子与墨子的关系。孔墨的关系怎样呢?在血统上来说,他们都是殷人的后裔,在学术上说,他们都是“邾娄文化”的真正传人。何谓“邾娄文化”?王献唐说:“邾娄文化即东夷炎族文化”①,简称夷文化。在古代夷...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忌讳,蒙古族也如此。所以当我们初次与蒙古族牧民相处或者进入蒙古包做客时,了解他们的习俗,尊重他们的习俗十分重要。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居住的  相似文献   

6.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7.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近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它也是继炎黄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后又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时期的两大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时期的两大特征在本课都有体现,其中民族交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先秦是中国200万年悠久史中最长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的幼年时期。猿人呈现出由江南向江北发展的趋势,古人、新人则呈现出江北比江南较为进步的发展趋势。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文化区"中,黄河中游、下游(广义的中原)的华夏部落联盟地区的文化,呈现出比"四夷"地区先进的景象。夏、商、周王朝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均在中原地区。华夏与四夷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为秦国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个课题时,将“中国”一词的涵义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的聚居之地,不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聚居之地,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大中国”。从广义的“中国”地域范围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早就共同生活于“大中国”之中,它们都是“大中国”内的成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族之间的关系远在奴隶时代的商周就出现了强烈的不平等,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华夏族产生了“中国”与“四夷”的观念,进而又有了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观念,并以此称呼四方民族。甲骨文、金文中大量充斥如许族称的字样,将之书写固定下来,赋之特定的含义,丑化和污蔑之意昭然若揭。弯腰曲腿的夷、羊头人身的羌、兽瓜人身的荆及兽面人身的鬼等非人非兽,奇形怪状之物均为商周大领主们的“杰作”;同时,又以“大”和“中国”竭力美化自己,以“尊者”自居,耀武于四裔。  相似文献   

12.
《羌族释比经典》评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上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分布极广的民族、也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的羌族应与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有着族源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同时.现今藏缅语族羌语支的民族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现今羌族的人数。现今的羌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后裔,而他们一直较好地保留和传承着古羌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和现今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必须了解羌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现在研究先秦史如果还只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来宏观的研究,恐怕还是摆脱不了“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思想束缚。那种只有中原民族及其创造的文化才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古代文明,周边和沿海地区的民族及其创造的文化不如中原先进,因为他们是戎、狄、蛮、夷,不会有先进文化的思路,要研究出合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实际,可能很难自圆其说。如果在研究中仍然局限于古文献中对区域历史文化有限资料,也难免又要回到传统的研究中去。这样说是否否定了“华夏文明”、“华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或华夏集团,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集团,很早就是由千万个氏族、部落组成的复合体,所包含的区域也就是中原以外所有的地方和后来所称戎、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狭义的两个范畴。狭义的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聚居之地,它与「四方」、「四夷」对称。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居地,也即人们所说的「大中国」。「中国」也是一个国家概念。地域概念与国家概念有时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它的地域形成过程。作为国家概念的「中国」,最早是指京师,后来泛指王朝,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这些少数民族被华夏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文章以《诗经》为窗口,并结合其它文献分析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各民族的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厘清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由战争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三少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这三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非常的相似,但是不同的是这三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即使在血缘关系较为模糊的今天,这三个少数民族仍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个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体现就是舞蹈。  相似文献   

17.
汉魏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表现在饮食方面,胡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便十分频繁。其原因当与张骞凿空西域、夷夏观的演变以及胡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不无关系。胡汉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体现出双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第一子目中写道:“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在选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子目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两课都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史实。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民族问题的章节就占了四分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不断交往和融合。它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出现,离今天的年代已久,有的已为人们所陌生。这里,将中国古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作一简单介绍,敬请同仁指教。一、汉族的由来远古时,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互为婚姻,它们是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炎黄部落原居陕西、甘肃一带。在长期的生活中,它们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互相影响、交往,经过夏朝、商朝、西周的历史发展,大约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当时,北方的鬼方、西戎、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