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并非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是思潮,所谓思潮,即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支配人们行动、导引人们方向的共同的观念。那么,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中国文艺思潮是什么?那就是以《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因为这一文艺思潮的核心是“工农兵”,内容上要求表现工农兵。抒写他们在新时代革命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以及成为主人后的幸福感、喜悦感和自豪感;艺术上要求适应工农兵群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注重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创造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故可名之为“工农兵文艺思潮”。下面主要就它自诞生以来到七十年代末的发展轮廓及其主要的经验教训作些管窥蠡测。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诞生可以迫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些问题诸如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现实的发展又亟待解决。当时延安这个解放区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一定的作家、作品、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它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与此悖反的情形。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是延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产生悖逆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大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冀文学、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尤其是左冀文学,被不同政治倾向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叙述着。缕析纷繁充满是非恩怨的历史叙述,对于建构新的研究文本与推进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消除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使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并且有了地域差异——国统区与解放区。围绕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丁玲和张爱玲谈谈战火中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众多的现代小说流派中,30年代崛起的新感觉派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对象,它的独特,不仅因其在文坛上如昙花一现般的迅速消失;也不仅因为,作为一种时髦的都市大众文学,它具有手法新奇、传奇化情节、男女性情结等类型特征;这个流派在文学价值观念方面容纳的深刻意...  相似文献   

8.
(一) 我国上个世纪的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大众化文艺思潮写工农兵,唱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的热潮给“五四”以来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时期的作家们,他们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移植性”和“欧化”现象之不可取,力求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出发,致力从中国古典通俗文学和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中汲取养料,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过去,作家们的作品也“反映知识分子的烦…  相似文献   

9.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 我国上个世纪的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大众化文艺思潮写工农兵,唱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的热潮给"五四"以来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时期的作家们,他们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移植性"和"欧化"现象之不可取,力求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出发,致力从中国古典通俗文学和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中汲取养料,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始于40年代解放区,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并不是拘于一隅的乡村创作,他从一开始创作就将自己汇入五四新文学的潮流,并成为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者。本文从题材意义、传播意义、形式意义、美学意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论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薛伟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秧歌运动,就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是实践文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小品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取材对象,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趣味横生的语言,或记叙,或描述,或状物,或说明解释,或议论推导,成为30年代科普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有效形式。科学小品文是文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必然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也是文学体裁扩展到科学知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宗良、韦平同志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简史》是一部论述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开始到新时期文学之初半个世纪中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著作。全文从工农兵文艺思潮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对新时期文学的惯性冲击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仅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工农兵思潮发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现代性追求上仍有一脉相承之处,真正与80年代文学精神发生“断裂”的是晚近崛起的“80后”一代。惟其如此,当年的“60后”、“70后”新生代在今天已经不再给人以陌生的“新”的感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作家也已经是当下文坛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已经渡过了曾经的接受与批评的矛盾期,被批评界与文学史写作者纳入当然的研究对象和叙述对象。“80后”作家与文坛之间的不解、冲突和矛盾相较于当年的“断裂”事件犹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关于“80后”创作的评价上,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现象理性地对待,认真地研读他们,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拒绝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种拒绝或者是沉默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彼此不理解的批驳,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新中国建国初17年学延伸与强化了40年代解放区艺的审美风格,体现了雄壮美的审美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在性与喜剧性两个特点。外在性是指这一时期的学在题材上以社会斗争为主,偏重现实性、社会性、理性的再现,是一种社会的崇高、外在的崇高。喜剧性表现在其乐观、豪迈、昂扬、激越的内在精神与轻快、简捷、通俗的表现形式。而具体到学创作中,这种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受社会理性约束下的现实性;二是单一化的英雄主题;三是大团圆式的情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讽刺文学对古代讽刺文学资源的超越大于承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继现代杂文、小说、戏剧之后,讽刺主题在诗歌领域从讽谕向贬抑的转向;2.大规模否定型人物合法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乃至整个40年代海派文学均有一种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围城》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出于40年代海派小说,而又超越于40年代海派小说。作家正是因为急于要超越40年代海派小说,所以,其小说反而有一种故意幽默、讽刺、挖苦的风度,终致有吊书袋——卖弄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运动和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工农兵文学,强调"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工具论路线和"向工农兵学习"的指向,作家与读者构成"学生"与"先生"的关系.这一关系直接指向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即接受工农兵大众的语言习惯,极力迎合工农兵大众的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