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中国特色词汇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准确传达中国特色词汇的含义,翻译方法可为音译法、套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2.
吴雯颖 《时代教育》2010,(1):109-109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也成为翻译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探讨了音译、直译和意译三种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方式以及灵活处理的综合译法;最后指出:翻译方法无好坏之分,凡有利于人们交流沟通、成功进行语言实践的翻译即为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文化特色词汇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汉语文化特色词汇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其翻译没有先例可寻。因此,它们的准确翻译成为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题。翻译工作者应在掌握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将其准确、地道地翻译出来。全文分析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亟待推广,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恰当、得体、准确地表现出来,实现文化顺利交流,该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水族、回族和侗族的特色词汇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该文认为拼音译法、音译造词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5种翻译策略能较好的解决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翻译已成为翻译界关注的话题,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翻译能更好地促进对外宣传和交流.本文旨在探讨汉英译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音译、直译和意译,但其根本指导思想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特色和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6.
词汇歧义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探究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存在形式和词汇歧义在广告英语中的语用价值,以词汇歧义的多重含义及广告英语翻译的最终目标为基础,以契合译法、拆译法、套译法和变通译法等不同的翻译方法为指导,对词汇歧义在广告英语中的翻译及其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徐洁  何婷婷 《海外英语》2014,(8):167-16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日益频繁的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地翻译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译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处理方面颇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该文选取美国《时代》周刊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周刊上对涉及中国特色词汇的主要翻译方法,为中国译者能够更好地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4年和2015年《中国日报》中出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该报在处理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所采用的各种翻译方法,并指出在保证外国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异化的翻译策略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法,从而使我们在翻译各种外宣材料时更好地处理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华盛顿邮报》近三年来部分涉华报道为语料,以具体词汇为例分析其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采用的各种策略,从文化传播和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其采取不同译法的原因,最后给出笔者对今后进行此类翻译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专业英语中长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材料类专业英语长难句为例,提出先分析长句的句式结构、句子的组成以及词汇特点,然后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和综合法四种翻译方法,将英语原文按照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和过程,准确、流畅地用汉语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法学翻译是联系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媒介.民国时期堪称近代中国法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其中宪政方面的译著尤为丰富醒目且意义重大.这些译著中,有来自不同国别、不同背景译者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宪政思潮.译者中既有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翻译家,更有大量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媒介的留学生们.译者自身学术背景和价值观念各异,促使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译著.宪政译著无疑对当时的政治思潮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未能成功的宪政和其译著一起,给今日的宪法实践留下了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徐莎莎 《海外英语》2012,(4):164-165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流过程中,非文学翻译占大部分的比例。非文学翻译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现在,翻译公司和翻译机构的兴起更加证明了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文学翻译相比,非文学翻译似乎没有那么多给译者发挥的空间。但是,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处于什么地位,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对翻译结果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主要举例说明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1938年冬到1944年秋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此次活动的特点:从译人数众多,阵容强大,以文学翻译占主导地位的多学科翻译,译作的发表和出版前少后多,报刊成为译介的重要力量.这一活动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为抗战的胜利和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英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英语、翻译好英语尤其重要.语言的多元化不仅存在于日常交际和使用中,在翻译领域里也十分常见.文章主要分析了语言多元化的成因及在英语翻译中的体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各方面挖掘翻译困难的原因,指出受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不同译者产生的译文大相径庭,同时译者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新形势.  相似文献   

16.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异国读者而言,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作品的主题尚有困难。因此,如果要传递诸子散文中的文化信息,互文性理论对诸子散文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考察了《庄子》、《孟子》译本中的几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的互文性处理方法,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的微观视角最大限度地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而提出文中加注释或脚注和阐释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军事翻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种类增多,中译外和口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军对军事翻译人才的需求因而越来越大,对军事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的翻译形势和地方院校翻译教学的现实却决定了军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依靠地方院校,必须依靠军队院校。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词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反映了不同语言所处语境的文化特点。因此,文化语境在词语翻译中显得极为重要。探讨了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说明了文化语境是成功翻译的条件,在教学中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