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靠意境来体现美的.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诗是最具文学性的文学门类.诗的美正美在其含蓄.无论是赏读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应该从含蓄入手.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含蓄,手法多样,比如空白、虚实.现代新诗更应注重含蓄,应以创造含蓄的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法和目的.但含蓄不同于朦胧.不能因过分追求朦胧而戕害诗意.含蓄应是在易懂基础上的含蓄.  相似文献   

3.
播音主持作品音声层面和技巧层面的赏析属于作品外部语言形式的赏析,由主题、情感、基调、态度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和谐之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属于内容内涵层面的赏析。外部技巧的赏析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手段。齐越的“抑扬之美”,夏青的“顿错之美”,体现了他们在外部技巧运用方面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4.
生态诗是指用诗的艺术形式反映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的诗歌.杜甫大量的生态诗作,其美的架构主要由和谐美、雄壮美、恬静美、人性美四个方面组成.杜甫生态诗美的价值今天对于人们的美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力开发的诗美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就广义而言,就是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也包括词和曲.从感性的描述上说,鉴定诗优劣、好坏的基本尺度,就是诗味的有无浓淡.诗味也称为诗意,就是诗的本质属性.诗主要有三味:诗情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三味”愈浓则诗愈好.主要谈诗的意象美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是诗的艺术本质.诗又是语言艺术,要求语言要美,要含蓄蕴藉,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写诗要有诗才,诗才是诗人进行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史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1.
王丽 《中国科教博览》2005,(5):175-175,142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而王维正是这个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景做诗把诗情画意赋予山水景物,生动地描写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王维的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景观美,音响色彩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贵情真,徐志摩抒情诗动人之处,缘出于此,徐志摩追求诗的浓美华丽,形式严谨,讲究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注意诗的形象化,把复杂细微的感情通过景物形象而具体化.可感化.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词论》留给后人无限思索.通过解读《词论》来探讨她的词的诗化美.所谓诗化美是指李清照的词具有诗的韵律美、理想美、典雅美、语言美以及借用诗的表现手法去写词.  相似文献   

14.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具有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美、韵律美、音乐美等特征,是表达人的思想与感受、生活哲理的重要文字载体.富含哲理的诗词向人们阐述着人与世界的关系,给哲学思想的完善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注释.  相似文献   

15.
香港诗人犁青写成于1992年9月的长诗<石头>,是一首在中外诗坛引起强烈反响的成功诗篇.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创造出堪称为中外诗坛所鲜见的"石头意象".但对石头意象内蕴的理解,却轩轾有别.文章则认为,诗中的石头意象,意味着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并包蕴着深广的生命体验.同时,这首诗在艺术结构方面,亦高标独树,呈现为一种甚具原创意义的崭新的诗体创造的特色.即就其基本结构形态而言,它则呈现出三种建筑美和节奏形象综合而成的诗体美.而这种诗体美又展示出多种诗体与文体紧密融合的鲜明特征.因而,笔者认为,<石头>一诗,实乃新诗的多媒体.它显然是分行诗、散文诗及图象诗的融合.此外,文章还以一定的篇幅,论析了犁青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诗,具有一种特具的美学风范,壮丽如画的意境美,清新自然的语言美,参差错落的韵律美,其中最鲜明的美学特征则是崇高美.它磅礴的气势,神妙的意境,崇高的形象,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诗艺》是现代英美诗的宣言书.麦克利什认为,诗的语言是意象的、艺术性的、复义的.《诗艺》中的意象是构成诗的主旋律,赋予了诗的弹性美.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19.
英语象形诗由来已久.该类诗体结构独特,以图示诗,留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象形诗汉译的理想境界是形美、意美、音美的和谐统一,其汉译过程中的美感再植过程,也就是"三美"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