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语专业(商务方向)大多开设了外贸单证课程,单证员岗位是学生就业的选择方向之一.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外语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技能及就业能力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轨道工程专业外语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提高学生阅读外文资料能力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结合具体实践教学,探讨轨道工程专业外语建设中如何改善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获知轨道工程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培养学生沟通、写作和汇报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以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当前,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普适性不强、教材选择随意性大等问题。对于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要求进行,改革课程要与学生的就业相关联;双语教学中要选择能体现学生专业知识与外语应用能力形成的教材,并要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和合理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外语人才培养的软肋是缺乏思辨能力,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外语界的基本共识。基于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的思辨能力培养关系到外语技能课程革新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外语技能课程在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从适当调整外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改革外语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外语技能课程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和变技能课程学习为自主选择学习的视角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造就具有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中,外语人才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实现"外语+"型人才培养,即"语言素质+文化修养+职业能力"。《阿拉伯语现场翻译实训》是应用阿拉伯语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推行该课程的改革,探索语言类实训如何更好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中实训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对接义乌小商品市场对市场采购翻译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迫切地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有高职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今后的外语教学中的大势所趋。交际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以形成较强的综合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具备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越来越来重要。与专业课程相比,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是融合精读、会话、听力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打好考上专升本之后的第二外语的基础。从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帮助和增强他们毕业之后的就业能力。随着英语专业的发展,二外日语教学也呈现良好的状况。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教具、教学模式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合理化的现象。下面浅谈针对高职二外日语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这门课程今后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介绍英、美等国大学中常见的英语学习技巧课,从帮助学生获得各相关语言技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就业潜力以及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在中国大学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全英教学中开设英语学习技巧训练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和社会要求二十一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能力,全英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而对学生英语学习技巧的培养,能促进全英教学,为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既依托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依托于其他课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拟对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主要有“十新”:在新课程设计的改革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在新课程实施策略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大胆进行整合,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在整个教学中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大课以及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理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四方面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孟丽娟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44-45,57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英语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业导向基于任务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实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意义的高效有机融合,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的步伐,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全球的广泛确认,具有良好沟通交际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应该积极改变外语教学理念和手段、调整课程建设目标,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门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外语课程基地建设中,英语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模式,依靠课程基地的各种资源条件来开设英语活动课,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与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本文分析了如何依托外语课程基地开设英语活动课。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为了培养公民的外语素质,在我国高中阶段开设外语教育。外语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在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中学以致用,更要重视为祖国培养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一、教师转变角色,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提倡自主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一直运用传统教学法,在课堂中担当主要角色,学生  相似文献   

16.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也是高校外语课程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外语课程思政的推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对此,本文从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出发,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和建议,助力学生用英语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7.
高职语文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岗位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先进思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技术和应用外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韩宏华 《高教论坛》2009,(8):62-63,66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关键指标.本文分析了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相关理论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文章从人力资本投资、工作搜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角度来阐述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国家,思辨能力的发展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技能之一,其相关理论、方法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丰硕。相比之下我国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思辨缺席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观察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我国学者认为在研究生课程中采用Seminar教学范式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中,将关键能力的培养纳入课程改革方案,设置关键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关键能力培养活动,量化实施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实施多元化的能力考评方法,及时跟踪学生关键能力水平,建立关键能力培养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