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向红 《红领巾》2004,(1):71-74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诗歌与网络接合后,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诗歌成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势之一。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网络诗歌的出现成了当代诗歌无法回避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思敬 《红领巾》2004,(1):61-64
作为诗歌传播新媒体的网络诗歌与手机短信诗歌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新媒体诗歌与传统媒体诗歌在传承链条上并未断裂,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上,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没有改变.多媒体、超级链接、手机屏幕,只为诗人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新媒体诗歌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人类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口头创作与口头传播到纸媒创作和书面传播方式进而发展到网络写作与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诗歌媒介的改变必然带来诗歌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从写作方式、传播途径、阅读形态、诗歌样式、批评风气到精神品质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态和美学趣味,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由此产生了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与此同时,开放性的网络诗歌也存在一些由于自由泛滥而带来的弊病和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一些规范,以引导网络诗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汉语诗歌革命性的变化是网络诗歌的兴盛。随意性、互动性、激情式及社团性为诗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诗歌创作平台。诗人们自发地在网络上集结了一个又一个的现代主义诗歌主题社区,使大批诗歌作品方阵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网络使曾经疲软的当代诗歌重新勃发出无限的生机,使诗歌写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现象,这就是本文指认的新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6.
网络诗歌是中国诗坛出现的新气象。网络使诗歌得以广泛传播,但它不会改变诗歌的本质。本文就网络诗歌的发展历程、审美价值、出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8.
霍俊明 《红领巾》2004,(2):43-46
随着科技和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质时代的诗歌写作也迅速地发展演变.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是广场性、狂欢化的诗歌写作形态.为了梳理和厘清文学和诗歌,我们需要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逐渐势微的诗歌借助网络一路走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直被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关注的诗歌平民化道路也在网络上得以真正的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上这种状况越演越烈,在最近两年来呈现出了一种泛平民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人李颀诸体兼善,其诗体中七律诗作开拓了题材领域,整饬有序、思致工巧、境界浑融、情感充沛;五古以象写意,以情驱景,意象浑融。成就虽比不上其七律,但和李颀诗集中其他诗体相比也有其值得称道的特点,共同体现出李颀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诗标准建设已成当务之急,一定要重视诗体、想象与意象。新诗标准应该分为“写什么”的标准与“怎么写”的标准两大部分,但是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好的新诗应该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新诗应该在内容(写什么)上放开,实现真正的多元,形式(怎么写)上做适度限制,必须重视诗家语和诗体等诗的基本文体特征,重视诗的艺术性。没有好诗人就没有好诗,与其对新诗提出标准不如对新诗诗人提出标准,应该适度提高新诗行业的“准入”难度,新诗诗人应该过语言关、诗的知识关和诗的技巧关,诗人要重视学养、技巧、难度和高度。诗人写作需要重视“想象”和“意象”。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 17年散文创作中 ,歌颂人民的胜利和欢乐 ,礼赞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 ,忆写友朋往事寄托深切哀思 ,以真挚充沛的激情、自然平实的结构、流畅素朴的语言 ,构成了其散文真率激越的风格。巴金用“这枝写惯黑暗和痛苦的笔改写新人新事” ,小说家巴金的隐退、散文家巴金的出现 ,对于中国文学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5.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白话新诗创作中,沈尹默的新诗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与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相比,除了语言形式的新颖外,他的新诗在时代内容中浸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华:意境美,表现出融古发新的艺术取向.而这与沈尹默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厚的传统家学底蕴,包容含蓄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格调说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古、近体诗共同兴盛的创作风尚密切相关。明清人使用"格调"既是指诗歌声韵结构模式,又是指诗歌的艺术风貌。由于诗歌深层的艺术风貌往往通过浅层的格律声调来显示,故格调派论诗非常重视体格声调的辨析。通过辨体寻求典范,为学诗者指明途径,这正是格调派区别于其他诗学主张的重要标志。同时,格调说追求神似古人也蕴涵着对新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英国诗人奥登对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马来亚》是杜运燮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首描写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该诗在叙述角度、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奥登的《西班牙,1937》,客观地呈现了正发生的政治事件,智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和情感,加强了对新诗艺术深度的探索。《马来亚》一诗表达政治和情感的方式,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新媒体形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已经是蔚为大观。而学术界对网络诗歌也逐步由直观感性的议论,进入了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研究,网络诗歌从产生到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把技术的进步、后现代的文化和消费语境作为切入点,为我们研究网络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20.
孙振  丁立福 《巢湖学院学报》2003,5(5):106-109,119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给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有必要在重新阐释当代高校德育目标和分析网络对高校德育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和寻找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以促进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开创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