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口头创作与口头传播到纸媒创作和书面传播方式进而发展到网络写作与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诗歌媒介的改变必然带来诗歌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从写作方式、传播途径、阅读形态、诗歌样式、批评风气到精神品质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态和美学趣味,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由此产生了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与此同时,开放性的网络诗歌也存在一些由于自由泛滥而带来的弊病和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一些规范,以引导网络诗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网络诗歌论     
在网络这一名词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时候,网络诗歌也日渐成为9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块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众多的诗歌网站和网络诗刊争奇斗艳,构成了网络诗歌在90年代特别是在近两年的异军突起,与传统诗歌齐头并进的局面。网络诗歌在这个不可避免的网络时代里,即拥有它本身的、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的异质,同时也与传统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网络诗歌活跃的外在形态分析网络诗歌的特性,它的利与弊以及发展前景。对90年代的网络诗歌做一个简单的“透视”。  相似文献   

4.
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的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直接与间接地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形态,体现出巨大的独特文体优势,使诗歌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给日益边缘化且疲软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网络诗人的创作随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不少不足,所以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实现现代诗歌的繁荣和飞跃。  相似文献   

5.
现代诗歌与网络接合后,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诗歌成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势之一。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网络诗歌的出现成了当代诗歌无法回避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诗歌成为一种真正"零距离"的文学样式。新世纪十余年来,人们渐渐从创作、接受和传播等文学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认识网络诗歌,及其存在的审美悖论。"距离"对于文学生产消费有着重要意义,网络诗歌的建设性发展应该从对"距离"消亡的警惕开始,葆存诗歌的诗意审美。  相似文献   

7.
谢向红 《红领巾》2004,(1):71-74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诗歌的语言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征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征。除口语化、叙事性等特征外,网络诗歌在语言特征上还呈现出了它独特新颖的一面,即“反讽”的运用。文章从“反讽”在网络诗歌语言中存在形态、生成原因、意义、局限和出路等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0,(1):47-50
新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诗歌的发生场所、传播和接受,进而改变了诗歌的生态,为诗歌突围边缘化处境带来新的契机和可能。结合新媒体的语境特征,探讨了诗歌在创作主体、传播、接受主体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质,并从官刊民刊的结合、线上互动、线下交流等方面阐述广西新世纪诗歌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环境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个尝试。旨在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阅读、鉴赏,引领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类型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创作出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涌现真情的诗歌作品,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由粗劣的语言到艺术的语言的转折性标志。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在当时就具有形式美建构上的现代性意义。徐志摩对新诗发展理论的探索、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尝试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志摩的诗创作是对"五四"新诗和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发展,并使之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上,获得登场机会的“诗歌流派”共计64家,其中明确标明来自四川范围的达11家之多。但是,四川第三代诗歌并非1986年冒出来的雨后春笋。早在大展之前,四川诗群旗幡招展,民刊星火激荡,诗人穿梭往来,盆地之中第三代诗歌早巳鼓声阵阵,圈子自成,且与外界互有联系,秋波频递。如此势态形成,显然不仅是诗人创作之功,它还与复杂的诗歌传播活动紧密相连。对此进行一番考察,无疑有助于认识蜀中第三代诗歌的生成境遇。也有益于探析1980年代诗歌的历史现实。事实上,在传播场所、活动城市、行为方式等方面,四川第三代诗歌都有着独特面貌。其发展和传播,一开始就与大学校园、城市空间、自办刊物等紧密相联,并与“环滁皆山也”、偏居西南而又自成整体的四川地域特点有所关联。那么,四川第三代诗歌究竟怎样在传播,其行为和圈子是怎样的,其传播与时代风潮有何关系,它们给当代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是文章从文学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诗是最讲究形式技巧和文体范式的语言艺术,诗形不但是构成诗的文体范式的基础,还能够呈现诗人的诗艺水平.英语诗歌诗体的不稳定性使英语诗人有更多的文体自由,英语图像诗的历史悠久.现代图像诗运动正是自由诗革命的一部分,一些具像诗堪称极端的自由诗.图像诗既有增加美感的形式价值,也有使诗意增值的内容价值.图像诗创作具有特殊的文体革命意义,图像诗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文体价值及诗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代语境,诗人多多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其当代诗歌有着独有的当代特质。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诗学观念,昭示着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精神向度。在多多的诗歌观念之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语言竞技特质。这种语言竞技特质是以建立自己、重塑自己的自我主奏为其诗学原初的境域,进而在创作、语言、意象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诗歌的三重语言协奏,形成了紧张诗歌这样的专属诗歌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对话中,多多的语言三重协奏诗学不但维护了自我之志,掌控了世界,而且他的协奏诗学逼视出当代诗歌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7.
新诗观念先天性的偏斜不仅造成了白话诗单一、直白的诗风,而且造成了几代人顽固而持久的欣赏惰性。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将新 作与读带到了一个扭曲的坐标系中。“朦胧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打破了新诗传统的欣赏模式,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读诗与作诗的行为,迫使读者建立起开放的、诗学的(而非闭锁的、政治的)审美机制,同时要求作者尊重诗的个性,探寻诗的生成规律,在情态符号的对立与调和中寻找诗意。  相似文献   

18.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诗人食指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始终贯穿着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主题,具有浓重的“私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在新诗格律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弥补了中国诗史一定时代在艺术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将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纳入到转型期彝族诗歌、后现代文化、中国新诗传统等多重语境中加以分析,既揭示了诗人本身独特的诗歌意义和文化意义,也探寻了少数族裔汉语写作之于中国的“历史—当下”的文化诗学意义。从而提醒汉族主流文化,自觉地去倾听异质边缘的声音,从而促进富于真正生命力的异质同构的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